2010年6月29日,“2009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一位面庞清秀,体型瘦小的男生,迈着坚实稳重的步伐,走上领奖台,从领导手中接过金灿灿的证书和沉甸甸的奖杯。站在领奖台上,他发表了一番朴实真挚的获奖感言:“我希望中国高速铁路能够为中国所有的老百姓提供便捷的服务。我更希望中国的高速铁路走向世界,让全世界的人民享受到我们中国科技产业所带来的成果,为全世界人民服务。作为年轻一代的学子,我们应该承担起这样的责任。”
他,就是周福林,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2007级博士研究生。今年4月,经过举荐报名、公众投票、专家评审,周福林脱颖而出,与其他高校的9名同学一起当选“2009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站在领奖台上只有短短的两分钟,但是这两分钟背后是周福林付出的10年青春。十年磨一剑,此时此刻,汗水、奋斗凝聚在他坚实的步伐里。沿着奖台上的脚印,让我们倒转时光的指针,来品味一段“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迈青春。
“研究生生涯,是辉煌人生的一个起点。在这里,有我们渴求的书林瀚海,期盼的学界鸿儒,也有想象不到的无数科学难关。我们应具备勇于实践、不断创新的开拓精神,以自主、积极的姿态面对我们的研究生生活。”在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论坛上,周福林这样与师弟师妹们共勉。简简单单的话语对周福林来说却饱含着许多酸、甜、苦、辣。
把研究看做一件快乐的事情
研究的过程是枯燥而痛苦的,然而,研究的成果丰富而美丽。
为了采集现场数据,周福林走完了我国大部分的铁路干线,从青藏铁路到大秦重载铁路,从京津城际铁路到武广高速铁路,从大西南的成昆铁路到大东北的哈大铁路。除了走访铁路干线,他还测试研究了全国1/3以上的铁路牵引变电所。其间,经受了各种恶劣环境和技术难题的考验。特别是2007年12月参加学校承担的青藏铁道站后实验工程,让周福林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铁路,海拔近5000米,自然环境十分恶劣,特别是在冬天,高寒缺氧,还常有狂风暴雪。而第一次去青藏铁路的周福林正好赶上冬天,由于缺乏经验,他没有带棉衣,住在当雄县的小旅馆里,条件十分简陋。晚上,气温降到了-40℃,周福林把所有的衣服都盖在被子上,依然冻得嘴唇发紫,蜷在被窝里瑟瑟发抖无法入睡。
白天,周福林的实验是要测试变电所的电压、电流,为青藏铁路的电网“把脉”。由于沿线多为高原无人区,电网薄弱,变电所都相距很远,有的甚至因环境恶劣无人驻守,周福林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进行野外实验。高寒缺氧再加上刺骨的寒风,让原本只需一个小时的实验,延长到两个甚至是三个小时。“由于实验在户外,高寒使测试仪器频繁死机,加之大风携带着风沙把仪器吹得摇摇晃晃。我要用身体去挡着大风,用手按住仪器,让测试继续进行。测试完后,收拾仪器设备时,手指已经冻僵到没有感觉了,手套、帽子根本没用,拿东西只能用两手合力去夹。”他用手比划着。
实验往往要持续一天,周福林只能在晚上回到旅馆分析数据,制定下一步的实验方案。缺氧让他在晚上经常头疼,睡不好觉。有时候,实验的地方离县城太远,就只能留宿在变电站,冰冷的矿泉水和乏味的饼干便成为他三餐的主食。
面对艰苦卓绝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周福林用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克服了一个个艰难险阻,甚至以身试险。一次,他和同伴做实验延误了时间,在路上遇到了大风,可还要检查沿途一个变电站的仪器。在大风中驱车行驶本来就很危险,司机劝周福林不要下车检查了,但他坚持要去。面对如此大的风,经验老到的司机告诫他下车要拽牢车门。可车门刚一打开,他还是被拽了出去,狠狠地摔了一跤。周福林忍着痛爬起来,顶风挪进变电所对仪器进行严格检查。等他回到车上,车门再也关不住了,司机只好用铁丝把它绑牢。“幸好没有查出问题,因为铁路关系着乘客的生命,容不得半点马虎!”他说得斩钉截铁。
“一直到现在想起这些过程,我还是感到阵阵后怕。然而,当看到这些数据形成的仿真图,这样的漂亮,这样的精致,我总是会陶醉在研究成果的美丽画面中。”周福林兴奋地描述着研究的快乐。正是这种从应对各种复杂恶劣环境的艰难到成功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难题的喜悦,让他亲身体会到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人生真谛!
勤奋是成功的敲门砖
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丰富多样的科研经验,让周福林赢得了更多开阔专业视野、拓展研究领域的机会。2008年11月,铁道部需要一个懂牵引供电的专家,就向具有交通轨道特色的西南交通大学借调这方面的老师。老师们走不开,就派他过去了。铁道部的人犯嘀咕:“他行不行啊?”导师李群湛教授打包票说:“我的博士没问题!”于是,周福林开始了在铁道部的“驻勤”之旅。
“我把‘驻勤’理解为‘驻扎此地,勤劳工作’。在铁道部,加班是常态,两年来,我几乎没有时间概念。有了任务就要不分昼夜地去完成。”周福林说得很平静。有一次,为了研究京沪高速铁路的一些问题,他与铁道部的10多位专家闭关工作了20多天,每天都是深夜睡觉,甚至采取轮流休息的方式。一天早上出门,他发现外面已是白雪皑皑,问了服务员才知道雪已经下了2天了。这时,他才回过神,自己在过去的40多个小时里,休息了不到10个小时,也没往窗外看过一眼。
在国家核心机构工作,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因为任何失误都可能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针对每一个技术细节、技术方案,都需潜心研究,客观评价,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这样的工作经历,对周福林的科研工作来说,是一种帮助,更是一种升华,让他始终能够站在更高的起点,更长远、更全面地分析、解决问题。周福林所在的团队一共13人,大部分具有博士以上学历,并具有丰富经验。刚开始,身为在读博士研究生,年龄最小的周福林在13人中显得格格不入,然而在将近2年的任职中,他认真地对待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吃苦耐劳,勤奋钻研,换回了累累硕果。在科学研究上,他参与到高速列车关键技术装备研制、时速500公里综合检测试验列车、智能化高速列车、同相供电系统等高速铁路前沿领域。在工程技术上,为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第一条持续运营时速达350公里的武广高速铁路、科技含量最高的京沪高速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体现了优秀的科学素质和奉献精神,得到了铁道部领导的认可和赞扬。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春天的花朵之所以开得烂漫,是因为土壤肥沃,阳光充足。周福林用双脚走出了一段精彩的人生,用双手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壮丽绚烂的青春画卷。在研究生期间,周福林担任“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近20个重大项目主研,发表论文18篇,申请专利6项,获校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硕士毕业生称号,获得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及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一等奖;2008年,在北京铁道部驻勤,担任铁道部科技支撑计划办公室技术研究员;2009年4月,前往日本与多个高速铁路研究机构、运营公司、大型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同年,荣获西南交通大学最高荣誉奖章;2010年6月当选“2009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研究生,是国家培养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坚力量。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家人、朋友都对我们寄予了厚望。我们没有理由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更没有理由辜负年老的父母和辛勤为我们传授知识的老师们!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我们,我们应该用毕生所学回馈国家和社会。为了祖国的强盛而努力奋斗!有了这样的决心,我们才能全身心投入到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中。”周福林的肺腑之言道出了他成功的玄机。感恩的心态赋予他不竭的动力,让他在知识的海洋里能够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崇高的理想给予他无惧的勇气,让他在科研道路上披荆斩棘、开拓创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精勤笃行、严谨周密的科研态度让周福林在科研的征途上左突右冲、游刃有余,虚怀若谷的胸怀,虚心交流的心态,让他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在学者云集的高等学府,感受着学术与思想的熏陶,周福林主动地与同学、导师交流,在相互切磋中碰撞出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
“对于今天的成绩,我很感激自己的导师,我国著名铁道电气化专家李群湛教授。正是因为本科的毕业设计被导师赏识,才使我走进铁道电气化事业。”周福林感慨道。在学习中,他虚心向导师请教,经常讨论问题到深夜,在这种亦师亦友的环境中,在促膝长谈的思想碰撞中,他汲取了智慧和灵感,很多科学创新在不经意间迸发,很多技术难题在无意中得到解决。
当然,身边的同学也是周福林获取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来源。行千里靠车马,渡江河靠舟船,一个人只有善于利用身边的各种资源才能快速地成长。做科研项目时,他每次都很热情、主动地给新手提出一些意见,都是七八个问题,有A4纸整整一页,而且他总是很谦虚地说这只是他自己的一些建议。开会讨论时,他总是毫无保留地和同学谈他的一些新想法,开诚布公地探讨各种方案的优劣。令同学们佩服的是,他思维活跃,灵感多,点子多,想法独特新颖。遇到问题、困难,总能找出简单有效的解决办法。他平时很喜欢做一些深入的研究,也总是把一些好的想法与师兄弟一起分享。
李群湛教授这样评价自己的得意门生:“很细心,平时喜欢钻研,上手很快,也很刻苦,出类拔萃。在他现在研究的方向,做得很好,是个不怕吃苦的年轻人。他是正宗的‘三西牌’(本、硕、博均就读于西南交大),和“三清牌’同样优秀。”李教授还曾为周福林和另外一位吴博士做了一首词:
浪淘沙
来驻北京城,相顾形影,枕戈待旦苦犹荣。马后鞍前齐努力,有志则成。
恰铁路先行,高速登峰,过关斩将论英雄。壮丽江山添锦绣,虎跃龙腾。
准时的高速列车不会等待姗姗来迟的旅客,时代的巨轮不会迁就虚度年华的浪子。幸运只会降临在时刻准备的人身上。周福林抓住了时代的双手,登上了中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列车”,飞驰向中国高速铁路事业的最前沿。相信在中国高速铁路大发展的今天,周福林一定能够“虎跃龙腾”,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开拓出一片“锦绣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