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施粉黛,不着红装,扎一个简单的马尾,面容有些疲惫,眼角布满了皱纹,只有一双深邃的大眼睛透出无限的力量和光芒。她浑身透着与实际年龄不相称的沧桑,其实她是80后。
但,人们却认为她是最美的,因为她有一颗美丽的心灵。
孩子,别哭!
2009年夏天,郑州大街小巷,烈日炎炎,她边嚼着烧饼,边奋力蹬着三轮车,还吆喝着:“谁家里有旧的小学生书籍卖一块钱一斤……”这个场景,被一名网友用相机拍了下来,照片发到了网上。
众多网友被这个质朴的女孩打动了。几经打听,人们终于得知她是河南省淮阳县许湾乡希望小学的校长李灵。为了让孩子有书读,她来到郑州收旧书。网友们称其为“80后最美乡村女校长”。
其实,这个希望小学只是校名,并不是因为受捐赠建立的,它是一所民办学校,之所以取名为希望小学,是期望教育能给孩子带来希望,能改变孩子的命运。李灵毕业于淮阳师范学院,她为什么不去公办学校当老师,非要自己办学校呢?
李灵的父亲李丙兴是当地的一名中学老师,耳濡目染,李灵也爱上了教师这一职业。17岁的李灵初中毕业后,考取了淮阳师范。
2002年,李灵从淮阳师范毕业。毕业前夕,李灵回了一趟家。那天,她和爸爸李丙兴在村里散步。李灵吃惊地发现,这两年村子里90%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去了,村子里剩下的只有老人和小孩,这些孩子蓬头垢面,清澈的眼睛里透着无知和茫然。有些孩子,在帮爷爷奶奶干农活,稚嫩的眼神里透着深深的忧伤,那种童年的忧伤让李灵有些心痛。有的孩子在奶奶的身边哭泣,嘴里一个劲地喊着“想妈妈!我想妈妈了!”李灵的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
李灵问父亲一“他们为什么不上学呢?”“离这最近的学校都要走上五六里地,没有几个能坚持下来的。”
李灵的心不再平静,学教育的她知道,不受教育将给这些孩子带来什么样的人生。晚上,她的心里在进行着剧烈的斗争,老师的职责是什么?是让自己过上安逸的生活,还是教育最需要教育的孩子?
第二天早上,她跟父亲说“爸,我不想到城里找工作了,我想办一所学校,我要当这些留守儿童的老师!”
“你想好了?”
“嗯,我反反复复想了一夜,不过,可能还需要你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支持!”
“我支持你,因为这也是我一直都想做的事!”李丙兴有些兴奋地说。
母亲刘桂芝反对女儿的选择,因为她希望女儿在城里当老师,然后找个好人家,过上幸福的生活。既然父女俩都这么坚持,这个不善言谈的女性只能长长地叹了口气。
“咱们先租两间房,办两个班,一个学前班,一个一年级……”父女俩热烈地讨论着。
“这些孩子都是老人带着,他们舍得花钱让孩子上学吗?”母亲刘桂芝说。
“我们免费家里还有一点积蓄,我每月还有工资,都交给灵儿办学。”李丙兴坚定地说。
两间普通的民房上面挂着一个招牌“许湾乡希望小学”,他们将买来的油印机、大喇叭、书桌、教具等旧物件简单翻新一下,学校就开始招生了,李灵任校长。很多人不解,上了这么多年的学干吗把力气花在这不赚钱的事上呢?而且,这个“黄毛丫头”刚刚毕业,能办好学校吗?甚至有人就直接说,这丫头肯定脑子不正常!
反正不要钱,一些抱着试试看的老人领着孙子、孙女来报名了。刚开始,两个班一共招了30多个学生。虽然人不多,但李灵没有一丝马虎,课程设置全部按照国家教学大纲要求开设的,体育、音乐、美术、舞蹈全部都要开设。
开办学校不仅仅意味着要教好书,还要照料好孩子。因为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冬天孩子尿裤子了,她要给孩子们换衣服洗衣服。遇到阴天下雨,她还要送年龄小的孩子回家。发现有孩子想念父母了,她就像母亲一样抚摸若孩子的头说“别哭,老师给你买糖吃。”
一年后,老人们发现,上了学的孩子变得有礼貌、听话了,大家口口相传,最后,附近的几个村子都知道了李灵和她的希望小学。第二学期开学,一下子涌来了80多个学生。教室不够用,只得租了一块地借钱盖了3间大瓦房。
大姨,别走!
由于有邻村的孩子来上学,他们要走几里路才能回到家,午饭就成了难题。李灵和父亲商量想办个食堂。他们商量每人每顿饭收一块钱。这个价格意味着不可能有任何盈利,万一物价上涨,可能还会贴钱。可还有一个难题谁来给孩子们做饭呢,
其实,李灵和父亲都想到了一个人。但他们都不忍心说出来,因为她的身体本来就不好。“我来给孩子们做饭吧-不就是多炒点菜多做点饭吗,没啥难的。”妈妈打破了沉默。“可你的身体,”“这做饭有啥累的,不就是多添点水,多炒点菜吗,你爷俩就放心地教书吧。”刘桂芝轻松地说。
食堂开火了,妈妈换着花样给孩子们做饭,有馒头、包子、油炸丸子、土豆烧鸡、白菜烧肉等。因为价格便宜,饭菜味道不错,本村的孩子中午也不回家吃午饭了。这无形中也增加了学校的承受力,妈妈一个人忙不过来了,李灵就把婶婶请了来。
2007年,学校的学生达到了200多人,原来的校舍不够用了。她和父亲商量决定再租地,借钱盖校舍!这次又盖了四间教室,班级也增加到七个,一到四年级各一个班,学前班三个班。此时,李灵外面的欠款也从最初的8000元增加到七八万元。为了省钱,李灵八十多岁的姥姥种了一亩多蔬菜,每天让人给李灵的学校送菜。每次李灵要给钱,姥姥都说,“孩子,把钱用在学生身上吧,姥姥不需要钱。”
看到李灵一家人为了办学付出了这么多,教委的工作人员劝她说,可以适当收一些费用。但是她知道,乡亲们太穷了,村子里多半是留守儿童和老人,根本没法收费。
因为学校规模的扩大,李灵又从外面请了几个老师帮忙,当然,这些人是要付工资的。2007年9月底,李灵已经拖欠了老师好几个月的工资,还有亲戚的欠款和建房时买建筑材料的欠款。见女儿操劳过度,李丙兴夫妇劝她,实在不行,学校就不办了吧!李灵始终没有答应。
2007年国庆节,李灵的大学同学聚会。同学们大多在公办学校当老师,过着安逸的生活;有的创业成功。积累下了百万财富。只有李灵又黑又瘦,眼角布满了皱纹,衣服还是大攀时候买的。室友语重心长地说:“你简直比实际年龄苍老十岁,不要办学校了,否则你会把一辈子搭进去的……”还有人劝她:“要办学就来城里办。这样才能赚到钱。”
李灵回来看见刘桂芝正在和面,妈妈的手腕肿得很离,鬟角添了白发,眼睛有些浮肿,似乎一夜之间老了!“妈,你怎么又蒸馍了。医生说篓,你休息,不然你的手什么时候能好?”李灵有些生气地说。“买的馍又小又贵,钱花了孩子们还吃不饱。我的手已经不怎么疼了。”刘桂芝说。
自己已经25岁了,不但没有回报父母,还让父母为自己负偾、劳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