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变了,家也在变
爱家,远比过年回趟家、买点礼物、吃顿团圆饭来得复杂。说到底,每个人和家的关系都是和家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已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主流文化的嬗变发生了一些深刻的改变。
许多离家多年初次返乡的人,被他所不能适应的巨大陌生感击中。再也找不到自己童年居住的房子,再也找不到那棵夏天乘凉的大树,当年小学校的位置现在矗立着一片楼盘或者商场……街上走的都是忙人,话头又密又快,直奔主题,身上都有股“30年走完100年”的劲头,空气里飘浮着繁华的荒凉。
这样的家乡里的家,是不可能不随之变化的。家里的硬件一路小跑紧跟时代:平房到楼房,危房到新房,人均面积翻了几倍,装修日新月异、电器以革命性的速度更新换代,老式沙发扔在门口都没人要……
家中的软件——人,自然也在争先恐后奋力追赶时代。快取代慢,成为生活主旋律。城里家庭,夫和妇白天往市中心赶,晚上再散回城市周边,汇成每天的高峰时段;农村家庭,夫和妇年头往城里赶,年尾往乡下赶,汇成一年一度的春运高潮。留守儿童、留守妻子是新名词,正在酿成新问题。
另一方面,二三线城市的为人子女者在为扎根京沪广深奋斗着,漂着的家、无根的家越来越多。记者采访了几名公司职员和外来务工者——
“很想念父母,在异乡工作久了,以为自己不那么想家了,其实只是每天忙忙碌碌,迷失了自己的家。现在想起来,心里软软的,酸酸的。”
“出来17年,每年只能在家里很短的时间。最近几年,每次回家都发现父母变老了,心里有种酸楚、有种恐慌。时间、年纪,真真切切摆在眼前。真怕有天再回家,只有空荡荡的房子,再也看不到父母的人了。”
想要城里那个比胶囊大一点的窝吗?想要那份比一年到头脸朝黄土背朝天多好几倍的打工收入吗?想挣更多一点钱,好让下一代从此翻身做城里人吗?你点点头。对不起,请付筹码,请离家别子。爱家、回家,其实蕴含着一个经济问题。
不恋家的人
2011年6月,一个90后大学生深夜在网上发了一则《有没有人和我一样不恋家》的帖子,650字,引来快餐时代只言片语式的跟帖将近两万字,跟帖持续了6个月。
“我爱我的家人,可是却怎么也和他们熟络不起来,在外地读书、工作,很少给家里打电话。以前念大学的时候,宿舍里的外地同学每天给家里打电话,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可以说上十几二十分钟,在电话里和妈妈爸爸撒娇,说实话很羡慕她们。我一般有事才会给家里电话,把要说的事情说完,然后也想学着宿舍里的同学和爸爸妈妈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是他们都会说‘没事就挂了’,然后就很干脆地挂了电话。”
这个女生还提到,曾在父亲节给父亲打电话,得到的回应是“什么父亲节不父亲节的,还不是那样过”,而且“语气平淡得我读不出一丝情绪”。于是,当又一个父亲节到来时,她没有再打电话,只看着身边的朋友为父亲买礼物、陪父亲出去吃饭。她在外地许多年,很少想家,独自承担许多事。她相信父母“也是爱我的,只是他们都是不懂表达感情的人”。
这帖子暗藏着一些密码:这对父母想来是外表木讷、性情有点粗暴、面无表情走在路上的中年人,在单位里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顺着年岁依着本能生养孩子,没有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早个20年,他们的父母也是这样待他们的,这种家庭氛围搁从前也算平均水平。
“你不是一个人。”她得到了许多同龄人的共鸣。有一位,也在父亲节给父亲打了电话,“人家很拽地很不耐烦地随口应着,可是鬼知道他挂了电话有多得瑟呢”。中国男人,中国式的爱,她懂。
许多人报告了自己和父母通话的时长,从30秒到几分钟不等,总是父母先挂电话。通话内容主要关于钱:“钱够不够用?不够再打(打进在校用的银行卡里)。”“怎么这么快就花完了?”关怀到“身体是最重要的,好好吃饭”为止。“聊天只剩下三件事:‘考试怎样了,工作找了吗,和老师搞好关系。’”或者谈论同事的孩子如何如何出色。以他人之长比子女之短,引起强烈反感。个别孩子,“每次打电话回去我妈第一句话就是‘又有什么事?’”另一位索性“从来不打电话回家,这是遗传的。我爸出差也从来不给家里打电话”。
像顶楼发帖的姑娘一样,他们只有从自我出发的“失望”,没有回到自身的检讨。他们一定懂得交流关怀是双向的,但没人提及自己为改变这种情形做了什么。
等到工作了,成家了,父母年老了,回家变得五味杂陈——
“我回家父母还是很高兴,可是我却觉得隔阂很深。有时候装着很亲热,可是亲热不起来。”
“亲近不起来,却又割舍不下。”
“是责任要求我去爱他们,而不是我的心要爱他们。我很讨厌没有感情的自己,可没办法,天性。”
爱家、回家,其实蕴含着一个教育问题。时光倒退100年,民国教科书《新修身》第一课讲《孝道》:“小乌返哺,报母勤劬,此人人所知……人则自其初生,至于成立,岁月淹久,亲恩尤厚,故图报宜殷……而洁身修行,勿贻父母忧辱,又孝之大者也。”原来,“返哺”是要先有“哺”的。通常,你哺什么,就得什么。
回家,然后……
“幸福,不就是一家人一起吃顿饭么!”这句子深得美食家沈宏非的心。在他看来,中国人阖家团圆,吃是重头戏,否则就很可疑:“到底是不是中国人?”然而吃毕、无话,一家人对着电视机呆头呆脑。
爱家、回家,还包含一个文化问题。美国剧作家阿瑟·米勒说:“你要尽其所能把你的家庭造成一个生活中心,在这里面,一切良好的事物会被培育起来;在这里面,你的忠诚、热望、同情以及全部你生命中高贵的东西,会发扬光大。”这种高贵之物,不仅仅是父母生日的一块蛋糕,父亲节母亲节的一束花或下一次餐馆,不是被消费型社会培育而成的“物之贵”。
现在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好像很过时。但中国传统中那些家道正、家风茂的典范仍然让现代人心向往之——看他们提起钱钟书夫妇、沈从文夫妇的表情。普通人也许讲不出“家是夕阳下的依偎,家是风雨中的搀扶”这种句子,但都懂得和和气气、知冷知热过日子是多么重要。
英国作家劳伦斯说过:“你将拥有的家庭比你出身的那个家庭重要。”而建设小家,不仅需要一见钟情,还需要连绵不绝的爱意。温馨的家庭是一个把失败和失望关在门外的地方,是一个人坚信永远有一扇门向他敞开着的地方。这样的家,让人爱回、想回,走到哪里都在心里。
2010年,中国有120多万对男女誓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也有196万多对夫妻劳燕分飞。2011年的头3个月里,每天有5000多个家庭解体,北上广深四城的离婚率都超过35%,80后成为离婚主力军。国外媒体发明了新词“我一代”(80后常常把“我”字挂在嘴边),来分析这个曾经号称全世界婚姻最稳定的国家离婚率连续7年走高的原因。
婚姻关系是最深刻的一种人际关系,本真的人性。文化素养、价值观、爱的能力,都在其中蕴藏。夫妻相处,冷暖自知。而有人正试图把感知冷暖的能力找回来——
有一个姓袁的公司高管工作已10年,事业正值上升期,突然提出辞职,另找了一份职位不那么高、工作不那么忙的活,周围一些朋友都说看不懂。这位袁女士说:“过去10年,我和爱人都很拼命地工作,也很享受社会给我们的回馈。看起来一切都很完美,但我们自己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对家、对孩子,我们都没有时间,有时候一天下来都没机会说上一句知冷热的话,每天打电话内容无非是你要加班,我要出差之类。”
“我们都很珍惜我们的家庭,所以做了一次深入的家庭讨论,一致同意爱一个家,首先是付出和责任。结果,你看到了,我找了一个轻松的工作,可以兼顾到家庭,老公也做到每天准点回家,全家人能一起吃饭。有时候他出差,我和孩子都跟上,在另外一个城市度周末。生活节奏一下子慢下来,真是很舒心的感觉。原来回到家,家里都冷冰冰的,现在回家,一家人开开心心。我还可以给孩子讲睡前故事,有时也会和老公一起上网斗地主。我们很享受这种生活,也会继续下去,因为家是每个人最后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