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世界杯足球赛,人们常会想到贝利、马拉多纳。但是机器人踢足球你见过吗?中国科技大学就有一支这样的足球队伍,并且在今年七月举行的机器人世界杯上获得两枚金牌,一枚银牌,列总分榜的第一名。那么为什么要让机器人踢足球?又为什么要举办这项比赛呢?
早在第15届国际人工智能联合大会上,来自美日等国的9位国际著名学者联合发表论文,系统阐述了机器人足球的研究意义。机器人足球被正式设立为国际人工智能新的挑战问题。因为这些问题不解决,未来社会所需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就无法得到解决。
而这些在机器人足球中都得到了集中体现。为了加强世界机器人技术的合作与交流,与会专家提出举办机器人世界杯足球赛。第一届机器人世界杯比赛(Robocup)是在1999年举行的,以后每年举行一届。其实机器人踢足球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里面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包含机械电子、机器人学、智能控制、通讯、计算机视觉等多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在以前的人工智能研究中,曾出现过“深蓝”计算机将国际象棋大师打败的现象。
但是机器人足球面临的可是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因为棋类比赛都有固定的套路,自己如何出招,对方如何应对,都是在一定的模式中进行的,而机器人足球是在一个不可测的环境中进行的,究竟对方会怎么踢球,球的线路会是怎样,这些都是随机的,这就需要程序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发出指令,而且场上11名“队员”的程序都是独立的。如果一个程序出现问题,相应的机器人就会呆在场上,不听使唤。这些都会对一个球队的整体实力提出挑战。在这一领域德国、美国、日本占有绝对的优势。这些国家经常会派出许多一流大学参加这项比赛,比如卡耐基—梅隆大学﹑康奈尔大学﹑东京大学等。所以比赛都是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举行。
“蓝鹰”诞生
1999年中国科技大学的陈小平博士作为第16届国际人工智能联合大会的代表应邀观摩了比赛。这是我国大陆学者第一次正式参加国际Robocup(机器人足球)比赛。在与国际同行们的交流中,陈小平深刻感受到国际上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反观此时国内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远离国际先进前沿甚至是闭门造车的阶段。作为一名中国人,他多么想在比赛现场看到一支中国的队伍啊!但是要想成立这样一支足球队,一是要有先进的科技支持;二是要有许多肯花时间进行研究的人才队伍。如何才能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与国际上同步的技术队伍呢?
带着这个困惑陈小平回到了国内。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和自己的学生们交流时,同学们的反应都很强烈,同学们一致要求成立一支机器人足球队,要向世界顶尖科技看齐。陈小平被同学们的情绪所感染,他很快就向学校提出了建立机器人足球队的申请。学校领导也十分支持陈小平教授的这一想法。他们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仍然拨出一部分款项,并且设立专门的实验室用作机器人研究基地。
为了培养更多技术人才,1999年3月,中国科技大学开设了“仿真机器人足球课外研讨班”,当时有三个系、三个年级的二十余名本科生参加。后来又开设了“仿真机器人足球”seminar课程,由全校高年级的学生自由选修。这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也培养出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1999年中国科技大学由陈小平博士牵头正式组建了“中国科技大学首届Robocup集训队”,这个集训队就是科大机器人足球队的前身。陈小平教练利用科技大学在软件开发上的优势,以仿真2D(平面)3D(三维)作为突破口,带领同学们编写调试程序。队员们的付出很快有了回报,在随后进行的首届全国Robocup(机器人足球)仿真组的比赛中,中国科技大学包揽了冠﹑亚军。
2000年3月,科大集训队开发出一支新的球队软件,并命名为“蓝鹰”(wrighttagle)。大家希望这支队伍能像雄鹰一样飞翔于蓝天之上。在2000年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预选赛中,“蓝鹰”以2:0打败日本的“11猴子”队,随后又以11:0大胜澳大利亚的球队。从而成为我国第一支成功打入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正式比赛的球队。
2001年科大机器人足球队在仿真组的基础上又成立了四腿组。在2001年美国西雅图的第五届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比赛中,仿真组和四腿组双双打入8强,取得历史性突破。
几年来科大机器人足球队不断取得好成绩。先后有国外媒体网站评论——“中国科技大学是中国机器人的开拓者”,“中科大的水平令人惊叹”。
“蓝鹰”成长
成功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每年中科大的机器人足球队都会参加世界杯和全国机器人的比赛。由于教练陈小平博士还要进行其他科研项目,平时很难抽出时间。除了技术指导以外,大部分时间都要同学们自己去钻研。这些来自不同院系的同学,有的是研究生,有的是本科生,他们虽然不拿任何报酬,但为了共同的爱好都愿意默默无闻地付出。队员们在这方面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心血,这其中的辛酸恐怕只有他们自己知道。每次到了赛前的两个多月是同学们最忙的时候,那些天同学们睡眠的时间很少,除了上课以外,大家一有时间就往实验室跑,有时为了一个程序,同学们走在路上头脑里都是在想着问题。仿真组有个研究生范长杰,大家都称他是“拼命三郎”,他曾创下过连续七天吃住在实验室的纪录。队员们笑称那时侯每天过的是36小时制,就是连续工作24小时,然后再睡上12个小时。正是有了他们的付出,“蓝鹰”才能不断取得进步。
2005年在日本大阪,科大2D组一路过关斩将,从小组赛一直打到决赛。决赛的对手是德国“头脑风暴”队。在仿真机器人这一块,德国占有很强的技术优势。他们曾经是连续三次世界杯的亚军。果然在比赛中“头脑风暴”队攻守兼备,以3:0战胜科大“蓝鹰”队。
从日本大阪回来以后,队员们都憋了一口气,要向世界最强的队伍发起挑战。大家下定决心一定要打败德国“头脑风暴”队。陈小平教练把比赛的录像放给大家看,德国足球队程序编写得比较完善,机器人之间的协调性能较好。比如进攻时能形成多点配合,防守时一旦出现漏“人”,很快就会有“人”补上。而“蓝鹰”队只是在速度上有优势,协调性跟不上。这样遇到弱队,常常能在对方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就把球打进了,有时甚至能打出20:0的局面,但是一旦遇到强队,双方进入拉锯战时,“蓝鹰”队防守不足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针对这一点,队员们重新设计了程序的框架结构,并对参数进行了修改。还专门有人设计了防守程序。2006年在德国布莱梅举行的第10届Robocup世界杯上,最后的仿真2D组决赛时,科大“蓝鹰”又和德国“头脑风暴”这个老冤家见面了。在比赛结果打到1:1时,德国“头脑风暴”队突然一个机器人的程序出现了问题,机器人不听使唤,场上“死人”了。“蓝鹰”队抓住战机,结果以2:1战胜对手。在宣布结果时,德国队的两名队员显得很不服气,其中一名队员走到科大同学们的面前说:“这次只是一个意外,希望有机会能再比一次”。
于是在2006年全国Robocup机器人比赛时,中国科技大学向德国“头脑风暴队”发出了邀请。在那场邀请赛上,“蓝鹰”以5:1打败“头脑风暴”队。这一结果让德国队员哑口无言。随后,德国“头脑风暴”队的教练给“蓝鹰”队员们发来了电子邮件。在邮件中他称赞“蓝鹰”队:“You are a great team!(你们是一支伟大的球队!)”
再创辉煌
连续几年的参赛,占去了队员们太多的时间。眼看着周围的同学有出国的,有考研的,有工作的。面对2007年的世界杯,有的队员打起了退堂鼓。这时侯“蓝鹰”的主教练陈小平老师鼓励队员们说,你们现在好比登山到了半山腰,此时放弃实在可惜。继续做下去,对自己也是一个挑战。争取在仿真3D和四腿组都能拿到冠军,要向世界证明你们都是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