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靖远县,中国最干旱的特级贫困县,有一个四代同堂共50人的贫苦农民家庭,9个子女共有29个后代,他们用亲情和责任联手组建了一艘巨型的家族航空母舰,来对抗高招的昂贵学费: 在2002-2006年的第一拨就学狂潮里,保证了7个孩子的大学学费;并严阵以待2007年的第二拨就学高潮,力争让6个孩子上更好的大学;第三拨初二以下的9个孩子也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学习良好。截止到2006年9月,这个家庭大中专文凭以上的成员共有11人,其中博士2 人,研究生1人,大本4人,无一个孩子退学。
黑 洞 清官难断家务事,这话张立杰在2001年10月着实体会了一把。那个缠头劲现在想来还有些后怕。 张立杰1989年6月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西安科技大学(原名西安矿业学院),做了七年学生政治辅导员、4年校团委书记。1993年与本校会计、西安城里的姑娘李红梅结婚,婚后二人感情甜蜜。 张立杰在2001年国庆七天长假,带上老婆孩子,兜里装了5000元钱,准备回甘肃靖远老家探亲。 张立杰家在永新乡旱沟村,1979年村里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洪水灾害,土地被冲毁,全村人生活难以为继,靠国家供应粮维持生活。张立杰读高中时每月国家供应14.5公斤粮,自己得出6.99元。可就是这6.99元他也拿不出来,到月底只好空肚子硬挺。冬天有时两三天就只能光喝凉水,看见同学吃饭就躲起来。
寒门出孝子,由于上学时的艰苦记忆特别深刻,所以如今苦尽甘来后,张立杰最感激最挂念的还是老家人,总想给他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张立杰兄妹九人,七男二女,按序分别取名为栋、梁、志、材、梅、孝、杰、莲、昆,老辈人都有点重男轻女,所以兄弟排序时就没有把梅和莲排进去,张立杰排行老六。除梁、杰、昆大学毕业在外工作外,其余六个全在农村种地。
张立杰一家三口,先用一夜时间坐800公里火车到兰州,再用一上午的时间坐200公里汽车到靖远县城,然后再用一下午的时间坐上百公里小巴和三轮,最后终于在天快黑时一路风尘,满嘴黄沙地回到村里。 没想到夜深人都走散后,媳妇却跟他闹别扭了。 原来小两口这次回老家没有买礼物,而是带了5000元钱,准备花掉3000元,留下500元作回程路费,剩下1500元作下月一家三口的生活费,家里刚买了学校的集资房,财政正吃紧呢。临行时两人算了又算,给老太太1000元生活费,给在村里的每个晚辈一人100元共需2000元。 可是饭后钱按计划分完后,三哥家的大侄子张建忠笑嘻嘻地撒赖说:“六叔,你在外面当大官了,有的是钱,你看我人又长得帅,学习又好,而且我明年就要参加高考了,你就当赞助,再给我200元吧。”说罢还边舞边跳,并做出各种滑稽鬼脸,惹得一屋子人笑得前仰后合。开心极了的张立杰立即又掏了200元作为奖励。“抢钱!”谁知这一掏不打紧,立即又围上来十多个半大孩子,他们群起而攻之,在张立杰身上又哈又挠,快笑过气去的张立杰还是立即冷静下来,每人200元肯定是不够分了,上学的孩子苦,那就给初中以上的十个孩子每人再加200元生活费吧。张立杰一下就掏空了身上所有的钱。 人都散了,一直笑模笑样的媳妇终于发作了:“现在在老家充大款,不回西安过日子了吗?你们张家就是个无底洞,填了这多年什么时候才填得满。”一句话说得兴奋的张立杰立马蔫了。 基 金 会 令张立杰头疼的事情还在后面呢。 第二天姐姐郑重跟他说,她的大女儿燕子明年中考,如果能考上中专希望他能借点钱上学。姐姐家共有4个孩子,大儿子当兵转业后就去了北京打工当保安,挣的钱全寄回家给弟弟妹妹上学用了。燕子其实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为了早日毕业参加工作,给下面的弟妹腾空间,主动要求上中专。只是现在的中专也开始收费,好专业的费用并不比一般大学低。还没回大姐的话呢,三哥和四哥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三哥家的孩子较大,3个都在上高中,四哥家也有3个,大的跟燕子同班。 张立杰想说不借,可每个兄妹都有恩于他,拒绝的话他实在说不出口。 一头是生他养他的大家庭,一头是需要他养的小家,该如何选,张立杰犹豫不决,左右两难。 夜里,张立杰对着中秋那轮皎洁的明月在村外的黄河边上散步。月儿弯弯照九洲,弯弯的月儿呀你也能照到父亲和五哥的坟上去吗?张立杰走着走着,不知不觉来了五哥和父亲的坟前。 正当张立杰愁思不解时,他的学识和工作经验帮了他大忙。 1996年担任校团委书记后,在校党委的指示下,张立杰在学校成立了特困生助学基金,主要采取了“5+1”、“10+1”、“20+1”、“50+1”、“100+1”等形式来资助特困生。就是由5名或10名、20名教师,或者50名、100名学生共同承担特困生每月100元生活费,帮助他们完成学业。当时所有的校领导和许多教师参加了资助活动,1999年至2000年,共有350多名特困生受到资助。 能不能借鉴这种基金会的形式,搞一个家族式的助学基金呢? 张立杰开始了细致的调查分析: 农村虽然有20个孩子正在上学,但因为有年龄差,所以他们并不是在同一年毕业,如果以四年一个大学生来算,他们基本上分为三拨,第一拨7人,第二拨6人,第三拨9人。主要是第一拨启动困难,一旦第一拨大学毕业,那么他们参加工作后反过来就可以资助后两拨的人。基数越大越可以形成良性循环。 可是到哪去找这启动资金呢?张立杰打起了每个兄妹的主意。中间正考学的四个孩子家暂时是指望不上了,但可以利用老大和老小的闲散资源,再加上他们三个在城里工作的兄弟,那么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方法,很容易就能把事情办成。而且因为是大家族作战,分散到每个家庭的短时任务就不会太重,便于每个小家休养生息。 于是张立杰很快就拟好了基金会最关键的两条: 基本集资费:一是考学(大、中专)就业者,自工作一年后开始,每人每年向基金内注入1000元;其他在外工作人员,每人每年向基金注入500元;其他家族成员,每人每年向基金注入50元。二是家族成员其他形式的投入和赞助。 资助对象为:十年内资助家族中家在农村的在校大学生(含中专生);十年后资助家族中家在农村的各类学校的学员;二十年后资助家族中家在农村的各类学校的学员及家在城市的在校大学生。
张立杰把这个想法跟在县医院里当医生的二哥一说,二哥很赞成,马上就补充了许多其它细则。 2001年12月,张立杰一个人从西安再次回到老家,和二哥一起召集了所有兄妹开会讨论,因为这对每个农村孩子都有好处,所以议题获得了一致通过。 于是在父亲三周年祭日那天,张家兄妹郑重宣读《张氏家族助学基金会》誓言: “父亲一生清正刚直,崇尚知识,竭全力于家人生活和子女读书。父亲有九个子女,七男二女,其中六人为生活所迫中途辍学,有三人大学毕业,孙辈现先有一人大学毕业。孙辈之众现正当入学之年龄,感念先父之德,为慰先父仰识之心愿,经家族全体成共同商议,由各位子女发起设立家族助学基金,以集众人之财力,抚有志之子女读书成才,报效家国。” 每个宣誓的大人都郑重肃穆,在场的孩子个个都睁大了眼睛默默观看,无一不受到了深深感染。 虽然这是一个家族基金管理条例,但张立杰也做得十分正规,分总则、基金来源、基金的管理和使用等共4章22条,末尾是发起人的签名,分别是栋、梁、志、材、梅、孝、杰、莲、昆。已去世的张立孝的名字是由他的11岁儿子代签的,张立杰在他幼稚的笔迹外又添了郑重的黑色边框,看得五嫂当场搂住孩子哭出声来。 2006年9月,张立杰已满39岁,刚被西安科技大学提拔为校党委副书记,是北京科技大学在职博士生。张立杰在工作之余努力不懈,他做课题搞科研发表论文,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这些工作也为他带来了一定收入。张立杰把工资全交到老婆手上,把这些收入大部分投到了基金会中去。
自2002年春节基金会正式实施起来后,张立杰投入的资金达数万元。在靖远县城的二哥和在北京工作的七弟也省吃俭用,分别投入了近万元。 基金会的主要经济支柱除三个大学生兄弟外,还有大哥张立栋家的大儿子张科忠。张科忠跟张立杰年纪差不多,初中毕业后出去打工,和两个在家务农的弟妹一起供养最小的弟弟张铭忠读书,2002年张铭忠大学毕业后,已出国打工的张科忠继续供小弟张铭忠读研考博士。如今,张铭忠博士快毕业了,虽然他们一家都没有享受到基金会的待遇,但小兄弟俩也很赞成这件事。张科忠听说后一下子就投了500元美金。 在家务农的成员也按时交了钱。 如今受资助的共有七个孩子,有两个已毕业参加工作。受资助的高晓霞在工作一年后按时上交了1000元钱。高晓霞觉得虽然刚参加工作工资不高,但交上这笔钱后她就没有多余的钱跟同事们比吃比穿,休闲玩乐,更加促进了她专心工作,不断学习,逼迫自己以六叔张立杰为榜样干出一番事业。 2007到2010年将有6个孩子陆续毕业,但挺过一拨高招风潮的张家人正严阵以待,他们觉得有了前面的经验和榜样,他们很容易对抗第二拨高潮的到来。《张氏家族助学基金》就像是他们家50口人联手打建的一艘巨型航空母舰,带领张家人走过人生的风口浪尖,并把后代推向无限远的美好未来。 同时基金会的成立也使更小的孩子看到了方向和希望,他们都一心向学,力争在这家族英雄谱式的基金会里写上自己重重的人生一笔。
今年九月,张立杰的侄子张望忠通过基金顺利入学甘肃警察学院,张望忠说助学基金增强了他上学的信心,对他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按学校规定,他来自特困地区,家里又同时有两三个初中以上的学生,属特困生中的特困,但他能靠家族的力量顺利上学,不用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他会更加全面地培养自己。同学们听说后,羡慕地说:“你们家真可以!” 采访结束,一介书生的张立杰感慨地说:“古人说修身治国齐天下,我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和抱负,但修身治家齐事业是我的追求。每个小家庭都是由无数的大家庭用亲情和爱培养起来的,无数个小家庭如果再用爱和亲情联合起来,又会组成一个团结的大家庭。我希望团结的大家庭越来越多,那么整个中国就会更团结更美好更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