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对于郎坤是生活完满的意义,而孩子们的成长,似乎是郎坤人生中最重要的荣耀。
本科四年志愿支教农民工子女小学
2005年3月的一天,还在读大一的郎坤从报纸上看到了“屋顶小学”的照片。“没有想到在繁华的城市里还有这样的角落。”报道中的内容让郎坤很是震撼:农民工子女学校环境简陋、嘈杂,教师频繁更换,那些求知若渴的眼神里最缺乏的是城市认同感。“我就想,能不能为他们做点什么?”有心的她,顺着报纸上的电话找到拍摄记者,辗转找到了那所学校。
虽然去之前郎坤作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可当她真正看到学校。心里更加酸楚:高家台菜市场的屋顶上,就是整个学校的六个年级十个班,上课时孩子们可以清晰地听到楼下商贩的吆喝和讨价还价,楼顶的平台处是孩子们的操场。郎坤暗下决心:“一定要为这个学校做点事情。”
但是,把想法变成现实并不容易。因为害怕大学生们坚持不下来,也怕给孩子们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屋顶小学的校长最初拒绝了郎坤的帮扶计划。“我要让校长知道我的决心”,郎坤一次次地去跟校长沟通,一个月之内,往屋顶小学跑了17次。最终,校长被她的执著感动了。
就这样郎坤通过在武汉理工大学网上发帖、校园散发传单收到了200多份支教申请,面试后选择了20人组成支教团分成不同的教学组,给孩子们讲音乐、舞蹈、美术、书法和英语。每个星期五,郎坤和志愿者们都会雷打不动地出现在屋顶小学。为了给同学们做好“榜样”,郎坤是最用功的一个,她反复观看和琢磨优秀课程视频,听课记录和心得写了厚厚一大本,在宿舍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对着镜子一遍一遍地试讲,直到嗓子疼得说不出话。
学生们跟着音乐手舞足蹈是郎坤最开心的回忆:“站在讲台上全班孩子的目光都集中在我身上的时候,那是信任是渴望,我们感受更多的是责任。”但是让郎坤心酸的是:这个星期五还坐在讲台下熟悉的面孔,下个星期五就可能再也见不到,他们辍学打工或是回家照顾弟弟妹妹了。郎坤和志愿者们互相鼓劲儿,要一直帮助这些孩子们直到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4年的坚持里,郎坤的“接力支教”共招募了近170名大学生志愿者,募集衣物、学习用品近2000件,资金5000元,用于资助贫困农民工子女。她还牵线组织“屋顶小学”十几名家庭贫困的优秀学生,和武汉理工大学不同班级结对子解决学费问题。
暂缓读研赴贵州支教建立志愿者基地
2008年,即将毕业的郎坤在有机会被保送读研的情况下作出人生中又一个重要决定:暂缓读研,参加学校的“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远赴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开展一年支教工作。
几年来对农民工子女的帮扶,郎坤笑言是一种“瘾”,做了之后就停不下来。而在龙里县一年的经历,让郎坤更加无法忘怀,“那简直就是一堂人生悲情课。”“学校的孩子大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缺乏关爱。”一次班里转来一个学生,英语基础很差,甚至连26个字母都认不全。郎坤每到星期六就去给他补课,直到他的成绩赶上来。因为她的真诚,班里的同学越来越信任她,不管有什么问题都会跑过来跟郎坤说。“有时,有些学生聊着聊着就会哭起来。”从学生的日记作业,她得知一个女生向家里要了20块钱,买了一条很合身的牛仔裤。后来她爸爸埋怨她不懂事。为什么不买一条宽松些的,这样可以穿几年,四季都可以穿。因为那20块钱是父亲早晨卖血得来的。
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第二个学期,5个孩子因贫辍学,郎坤和队友经过4个多小时的山路颠簸前去家访,看到黝黑瘦弱的小女孩穿着两件薄薄的补了很多次的衣服,光着脚跑在满是石头的山路上,她弟弟的右眼小学二年级时因伤失明,至今4年了都没钱去检查。还有被灶火熏得黑黑的墙面,仅有的一床棉被脏得油光可鉴。这之后,郎坤和同伴联系公益网帮孩子筹集学费,联系民政局帮孩子父母办理社会救济。利用周末走访了龙里县的很多乡镇,倡导建立了龙里县贫困学子项目库,一年时间里筹集了4万余元物资,资助了130多名贫困儿童。就是因为“不想看到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放弃读书,放弃他的梦!”
一年的支教经历,让郎坤更加了解贫困家庭的孩子,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的生活,更加清楚地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贵州很多地方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落后,因此,全国各地的好心人源源不断地把钱汇到这里。”郎坤说,这让她高兴也不无思考,“如果感恩教育缺失,那有可能会让孩子们认为,因为穷,所以得到别人的帮助是应该的。”除了让孩子们能上学,还要让他们上好学。郎坤想让孩子们力所能及地做些事情。在服务地龙里县,郎坤的少先队辅导员工作没有白费,很多孩子自发地开始帮助别人。郎坤也在孩子们的变化中找到灵感,她发现孩子们能够在少先队活动中找到关爱和自信。于是,大家就一起建立了龙里县“为了明天——七彩阳光工作室”,设立了雏鹰志愿者基地、素质拓展训练营和心理援助爱心联盟等机构。
经过一年的努力,雏鹰志愿者项目已经成功选拔了67名雏鹰志愿者,并根据个人特长和服务意愿组成了小记者、小保安、小环保、小礼仪、小向导,小文艺、小监察“七小”志愿者和雏鹰消防志愿者。雏鹰志愿者们在辅导员郎坤的带领下开展了许多志愿活动,服务校园内外。支教对于郎坤是生活完满的意义,而孩子们的成长,似乎是郎坤人生中最重要的荣耀。就像她得知200多名学生毕业考试平均分达到了91分时,她流着泪说:“我想,我总算没有辜负这群学生。”
读研日子推进彩虹志愿服务计划
2009年,郎坤返回母校继续读书,而她这份能为“屋顶”添上彩虹的事业,依然在继续。课余时间她经常去武汉周边农民工子女学校“转转”,回来就是一份调研报告。结合自己兼职支教4年,专职支教1年的第一手资料和工作经验,郎坤开始更系统地探索新时期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工作机制与模式应该是什么样的?面向武汉6~8万农民工子女,“5+1”彩虹计划志愿服务体系如何才能更好地构建?
“我希望今后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工作”,郎坤憧憬着将来能够通过“爱心联盟”等主题行动,开展近100项志愿服务,动员武汉地区高校的志愿者团队与农民工子弟学校建立1000个帮扶对子,服务6~8万名农民工子女。
郎坤的关爱一直在延续,已回武汉理工大学读研二的她,通过联系深圳爱心人士,为贵州山区的小学更换了使用达31年的课桌椅。菜场拆迁后“屋顶小学”搬迁,她跟志愿者们拎着大包小包去看望。郎坤的坚守感染了身边很多同学,2010年12月,武汉理工大学团委成立“郎坤关爱农民工子女青年志愿服务队”,结对帮扶农民工子弟学校,沿着郎坤的路把“屋顶上的彩虹”继续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