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车轮在岁月里滚滚前行,留下一道道让后人可以求索追寻的辙,沿着这条饱经风雨的悠长之路,每个人、每个故事都在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生命。或许应该感谢那些为我们还原历史的记录者,例如黄亚洲。
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黄亚洲携新创作的长篇小说《建党伟业》引领读者走进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那段峥嵘岁月,为主旋律文学作品的繁荣注入新鲜血液。
40多年前,还是高中生的黄亚洲由于“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乡”运动,命运发生了变化。1970年,黄亚洲被下放到嘉兴地区的南湖林场务农。面对现实生活的复杂与困惑,他痴迷上了文学,开始创作,从此走上了文学之路。“文学是一个领域,但也是一面旗帜。文学里面的内容太多了,充满了内在力量。因为有了文学的理想,所以才有了人生的方向。”黄亚洲将自己的成功秘诀归结于此。当然,在黄亚洲看似一帆风顺的文学道路背后,是大量艰难的阅读与考证,尤其是关于党史的研究工作,需要保持严谨客观的态度,这些都表明了他从事创作的艰苦性。在创作《建党伟业》这部著作期间,最大的障碍莫过于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人物的定评问题。“其实我们现在也很难找到清晰的人物定位,这是写作时遇到的困惑之一,每个人内心之中的评判都不一样,这就需要创作必须客观真实,随着时代的变迁,相较于当年的《开天辟地》,《建党伟业》内容上更实事求是,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历史的本质真实和艺术家的高度想象能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样的创作实际上是很困难的。像这样一部长篇小说,要从共产党的成立一直写到上井冈山,把一批历史伟人和非常重要的一整段历史风云,用一种客观的态度,按照艺术规律展示出来,是相当大的工程,黄亚洲做到了。
长篇小说《建党伟业》上市的同时,电影《建党伟业》也同期上映,两种不同艺术形式的献礼作品,难免被世人看做一种同台竞争。“与《建党伟业》同名的小说就有六七种,你说算不算竞争呢?基本点不在同一领域的艺术作品根本就是不对等的,真正的小说包括纪实文学、历史故事等,如果将影视作品直接化成小说,那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小说,所以并没有特别的较量意味。”相反,文学与影视在黄亚洲眼中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解读历史的载体不一样,文学作品赋予读者的想象空间更大一些,而影视作品给予观众的视觉影响力则更加鲜明。
时下,影视作品在推广上更多的还是走明星效应,尤其在电影《建党伟业》中,可以说大腕儿云集,票房号召力可想而知。采访时,黄亚洲还没有看过电影版,关于这种影视剧的营销模式,这位已近花甲的作家并不否定,“大众冲着大腕明星走进电影院,这不是偶然的,能够站得住脚就不能怀疑它的合理性以及否定其生命力,这么强的明星阵容,我看着也会过瘾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市场。”面对市场,艺术作品的评判权来自观众,在艺术形式百舸争流的今天,主旋律作品备受关注,创新意识考验着每一位艺术工作者,相比于20年前,如今的主旋律作品已有了长足的进步,有深切期待才会有更高要求,阻碍与牵绊时刻都会出现,最大挑战源于艺术工作者的内心。“一个文艺工作者,一个作家,在追求艺术灵魂的道路上,也要承担起一份对社会以及对历史的责任。”
从职位上说,黄亚洲曾经位居中国作协副主席,从创作成就上说,他几乎拿过国内所有的奖项,如金鸡奖、飞天奖、鲁迅文学奖、华表奖、金鹰奖,五个一工程奖等。但和他接触的时候,我能感受到的是:这是一位至今保留着一份纯真的作家,他敏锐地用美的语言表达一切美的事物,同时又是一位阅历丰富的智者,用文字承担一个公民的责任和道义。正如他所说过的,“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名片,一个民族,缺少足以代表时代形象的文学作品,其文学成就自然就进入不了世界优秀文学之林。作家在追求艺术创作之时,更应多一份社会与历史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