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7岁开始写作,9岁出书,已出版多部作品。目前就读于清华大学新闻系。她“感觉自己是从魏晋穿越而来”,她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当大师”。她已有的“成就”既不一般,现在的“感觉”和“目标”也很非凡。几年前,就有评论说,蒋方舟是中国最清醒的小孩。现在,这个小孩已长大
写作犹如吃喝拉撒
蒋方舟于1989年10月出生于湖北襄樊,父亲是列车上的乘警,母亲尚爱兰是一所中学的教师,同时也是著名的网络写手。
5岁时,蒋方舟一下午读完了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不久,她又读完了张爱玲。9岁时,她看《百年孤独》与《生命不能承受之轻》。13岁时,她看完了《金刚经》与《二十四史》大部分,并浏览诸子百家。之后,她突然开始补看儿童书和动画片。
小方舟正式开始写作是在上小学的前一年。一次春节,家里的亲戚济济一堂,蒋方舟见到好久没见面的哥哥姐姐,感觉格外亲热。但哥哥姐姐却对六岁的小妹妹“视而不见”,结伴出游却落下了这个小家伙。小方舟“气”得眼泪在眼眶中打转,她找来纸笔,靠拼音和查字典,完成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光荣传统》,文中表达了自己对哥哥姐姐“忽略”自己的不满。蒋方舟笑着回忆:“文章简直就是对哥哥姐姐的一一数落!”蒋方舟称,自己没有提前学认字,但要写东西就必须用到字,于是她经常放一本字典在身边,要写就翻字典。在写作中,她渐渐把汉字认齐了。
六七岁正是孩子最贪玩的时候,蒋方舟笑称:“我是被妈妈‘骗’上写作之路的。”她进入小学的那一年,妈妈尚爱兰就“郑重其事”地告诉她:中国的法律规定,每一个小学生在小学毕业之前必须完成一本属于自己的书,不然就会被警察抓起来。看到妈妈一脸的严肃,不谙世事的蒋方舟对此深信不疑。
从入学的第一天起,每天晚上,蒋方舟都会趴在床上翻字典,写上500字,次日交给妈妈过目,但妈妈从来不给她改。起初,蒋方舟对此很厌烦,看到《红楼梦》中黛玉焚稿的一幕时,小小的蒋方舟就羡慕不已:如果可以把稿子都烧掉,从此不用再写多好。但妈妈的警告令她害怕完不成任务而恐慌,她开始认真地对待写作了。就是从那时起,写作成为蒋方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说:“我的写作没有任何目的,感觉就是非写不可,它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如吃饭、睡觉般自然。”
渐渐地,她写出了兴趣。十一二岁时,蒋方舟的作品开始在各类报刊发表,还在报纸上长期固定地开设过两个专栏:“正在发育”和“邪童正史”,专栏都是她用同龄人的视角看社会的种种现象。因为要写专栏,在初中阶段,蒋方舟有两年多的时间没有写过作业,这确实使她的学习成绩有些下滑,但整体排名仍在班级前十名。
尽管如此,蒋方舟并没有停下写作,父母对此格外宽容,在他们看来,孩子的成绩好坏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即使蒋方舟学得再勤奋,也不见得就能保证学习永远排在第一名。而如果坚持写作,不会对她正常的学习有多大影响,至少她的班级排名还是说得过去的。
小小年纪承受重压
蒋方舟曾开玩笑说妈妈是名失意的文学女青年,所以妈妈将自己的文学梦放在了自己的身上,也就出现了“唬”孩子写作的一幕。但有一次,她在家里无意中翻到妈妈曾出版过的一部长篇小说,才发现妈妈的写作相当有灵气。但现在妈妈写的东西都不给自己看了,蒋方舟笑称:“她知道写得不如我的好!”
数本作品的出版,让蒋方舟受到了同龄人未曾有过的关注。对蒋方舟而言,尽管写作是件自然而然的事,尽管她从写作中感受到了成就感。但面对采访,她还是坦言,写小说是件痛苦的事。“写小说很自然会联想到自己,要文中的主人公带着自己的人生阅历去行走”。为了完成小说,她常常要放大自己过去十来年经历过的一切情绪波折,而这也往往使她变得敏感。有时看到书桌上的七八本书,翻来一看是自己写的,没等喜悦涌上心头,首先想到的却是自己这八本书抵不上别人一本书的分量,于是她就陷入了深深的沮丧之中。
12岁那年,她推出了小说《正在发育》,小说中的个别情节较为成人化,这成了文化界的众矢之的。各种观点纷至沓来,赞叹者有之,批评者也有,不少声音质疑她和前一段当红的美女作家们一样,靠炒作自己,卖文求名求利。
当时,网上、报纸上对她的批评如潮水般涌了过来,不少人长篇大论地批评她,文中充斥着恶毒的字眼。蒋方舟的妈妈担心她看了受不了,总把这些批评的报道藏着掖着。但蒋方舟还是看到了,她说当时自己的头皮发麻,眼泪止不住地流,一个小姑娘如何能承受那样的骂名?
“有人批评你总比渐渐被人遗忘强!”在母亲的安慰下,她渐渐想通了:写作这个事,有人喜欢你,有人批评你,都很正常。自己能做的就是一如既往地走下去,不管别人怎么说。蒋方舟的性格开朗依旧。
其实,蒋方舟的风格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在评价蒋方舟的语言时,认为这孩子对词语的变通能力很强,在抒情手段不够的时候,能够创造性地使用这些词,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到最畅快的程度。
现在,蒋方舟面对批评的声音,则淡定多了。网上有人说,蒋方舟的文风适合写相声,有人说她是“被天才”了。现在,没有什么评价再会引起她的愤怒了,它们到达她的眼前,尖锐度、穿透力都接近于无了,她对这些东西的反应很迟钝。如果真有一些过分的,她即使生气也不会回应,因为回应的同时就变成和骂人者同声同气的暴民了。看到谩骂式的、不讲道理的、纯粹想要激怒她的,一回应,她觉得人就回到返祖的心理状态。
蒋方舟出生在80后的尾巴1989年,却常常被冠上“90后作家”的帽子,她在一个媒体上常见的身份前缀,曾经是“美少女作家”,现在是“美女作家”。
蒋方舟看着一些青春作家,一个个办杂志并且卖得很火,她评论说:图书界是动物世界,5%的人把95%的市场瓜分完了,剩下95%的人在5%的市场上像非洲大草原那样弱肉强食。而现在,她的心态前所未有的好,就像是站在另外一个星球看着这边发生的事。
“清华女”的学术生涯
当别人都认为叛逆女孩会走不平坦的人生路时,蒋方舟却回应说:“对于高考,我想打败它,我不想逃避,没必要,也没有地方逃。我是个女孩子,我不能去赛车,也不能去干别的。”她还是想走一条相对来说比较平常的路。她想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好,然后让大家惊讶。这对她也是最有利的,所以,她选择了参加高考。
三年前,少女作家蒋方舟被清华大学录取的新闻被炒得轰轰烈烈,让这个原本就在作品中涉及早恋等“审判童年”题材的少女,争议指数又上升到五颗星。
在大学的三年中,蒋方舟经历了男生拿着玫瑰邀请女生跳舞的新生舞会上,因穿着牛仔裤而不受欢迎的失落,经历了考试前天天6点爬起床去图书馆占座自习的紧迫,也经历了没什么人认识她,穿拖鞋在校园里瞎晃的自在。在摩擦和冲撞中,蒋方舟和清华就像两个齿轮,终于互相摸索对了接口位置,“咔嚓”一声合上了……
在大学里,蒋方舟的自我定位是学术女。因为她觉得这种成功模式比较省事,可以不必做美女,只吃毫克计量的食物,每天早上搭配时装都面临超越自我的巨大压力。她只用练习一种神秘莫测的表情,每当老师在课堂上举例某位美索不达米亚哲人的时候,能回应给他一个心照不宣的微笑。
周围的同学认可了她的学术地位,因为她每次发言都是一场对词语的大规模洗劫,张口就是“底层空间和单面向社会形态”,在成功地把自己变成一个学术女之余,也获得了褒贬不一的感慨:“学术水平真高。”大家每每要小组展示成果,需要找一个发言人的时候,总是第一个想到她,展示之前,不忘叮嘱:“待会儿发言的时候,你需要继续说你擅长的那一套很吓人的词,把老师和观众都忽悠倒就可以了。”听到这话,她开始惶恐,下定了改变自己的决心。一次课堂讨论,坐在她对面的人又开始源源不断地向她抛射艰深语言,她没有愤而反击,只是平静宣布:“请说人话。”她仿佛听到自己“扑哧”一声,轻盈地跳下高速运转的学术流水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