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她的一首《纤夫的爱》,让她成为国内很多歌迷的偶像,她平和的笑容、充满深情的歌声,让她赢得了“亲情歌者”的美誉。可是,有谁知道,这位大家喜爱的歌唱家,曾经经历的那场失去母亲的痛苦,也一度因为母亲的离开,不堪重负——
深深母爱,
陪伴天真的童年
母爱是世上最伟大的爱,推动摇篮的手最终推动了世界的发展。“亲情歌者”于文华现在每当唱起《想起老妈妈》这首歌,就会情不自禁地流泪:想起老妈妈,如今她在乡下,一年四季从春到冬,霜染了她的鬓发,劝她外出走一走,她说老眼昏花,催她四处转一转,她说活多放不下,孩儿,孩儿挣钱不容易,这份心意我领了,啊!多少老妈妈,如今都在乡下,一生追着日和月,孩儿心中总牵挂啊!
于文华的母亲走了一年多了,但是母亲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
于文华出生在河北省一个普通的村庄,她有四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她出生时,父母年事已高,因为老来得女,父母格外高兴,当时,家里比较贫困,但是一家人和和美美,倒也其乐融融,特别是小时候会唱歌的于文华,给家人莫大的自豪。
从于文华的博客中,我们知道她在幼年时,唱歌的天赋就表现出来了,在两三岁的时候,她就经常被大人们背着或者抱着去参加生产队和人民公社的大会,并且每次开会前都要让她唱上两三首歌,她妈妈说那时候她人太小,就是站到椅子上,都够不着放在讲话桌上的扩音器,没办法大人们只好让她坐在桌上唱。初春的一天上午,公社要召开春耕动员大会,一大早,村里几个人就跑到她家要带上她去,她妈妈说那几天她正在生病,咳得非常历害,这次就不去了,可这几个人说什么都不肯,妈妈扭不过只好同意了。由于是公社大会,各村的社员们都聚集到一块,整个会场显得非常热闹。那次,是于文华第一次在公社大会上唱歌,刚把小小的她放到桌上时,她还在咳嗽,显然,也并没有引起前来开会的社员们的注意。因为,除了个别人说,怎么抱上一个小孩儿来外,大多数人仍在聊天、笑闹。可当她开始唱歌时,会场便慢慢地安静下来,逐渐就只剩下于文华的非常稚嫩的歌声:“雪山升起红太阳,翻身农奴把歌唱”,还没有唱完,会场就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随后就是互相打探,这小孩是哪村的,这小孩是谁家的。说到这儿,她妈妈的脸上充满了笑意。
父母为了孩子的生活,没日没夜在地里忙碌。到了1973年,父亲因病去世,一家人的天顿时塌陷了。
痛苦过后,坚强的母亲成了家庭的顶梁柱。一大早,母亲为了几个孩子的早餐,就在厨房里一忙就是一个多小时,招呼孩子们吃了早饭后,母亲又马不停蹄去地里种庄稼,到了中午,又急急忙忙赶回来做午饭。
母亲那忙碌的身影,至今还在于文华的记忆中。
后来,最小的姐姐也出嫁了,家里和母亲相依为命的就只有于文华了,为了让母亲肩膀上的担子轻一些,一有空,于文华就很懂事地做一些家务活。那时,于文华想,一定要好好读书,让母亲以后享享福。
一天一天,沉重的家庭负担,让母亲劳累不已,望着母亲渐渐佝偻的身躯和脸上的皱纹,于文华心里不是滋味,她对母亲说,自己不想上学了,想帮母亲做点活儿。母亲问明了原因后说,困难是暂时的,如果现在放弃读书,以后不会有什么出息。再说你会唱歌,放弃了,可惜啊!
母亲的话,让于文华心里亮堂了,从此,她学习更加勤奋刻苦。后来,于文华考到了县里去上初中,并进入了音乐特长班。
母亲很高兴,提醒并督促于文华好好把嗓子练好。那时,村子的北边有一条河,河水很清,河岸上的杨柳长得非常高大,母亲常对于文华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于文华很听话,为了唱好歌,她经常天不亮就起床了,为了壮胆,就带上家里的大花狗,跑到河岸上对着河水练声。
记得那是1979年10月,于文华正在上初中二年级,因为学校要组织一场合唱比赛,老师要求参加者统一着装,都穿白衬衣、黑裤子。于文华是合唱团成员,她很高兴,一放学,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妈妈。
于文华记得当时妈妈的神情,妈妈当时没有说一句话,只是看着屋角,其实,妈妈也没有看什么,因为家里没有钱买白衬衣和黑裤子。
第二天,于文华起床后,发现母亲不见了,也没准备早饭,她只好胡乱地吃了几口剩饭,就背着书包上学去。出门不久,看到母亲,母亲叫住她,递给她一把钱,说是合唱买衣服的钱。于文华兴奋地朝供销社跑去,当她把母亲给的钱掏出来的时候,鼻子一酸,原来,这些钱,最大的一张面额是伍角,还有贰角的、壹角的和一些硬币,于文华仔细点了点,这叠钱一共有三块多……
于文华后来知道,这些钱都是母亲一大早出去借的。想着夜里不断咳嗽的母亲,于文华选了一条最便宜的体形裤,还用这钱买了一些冰糖,她想,母亲喝了冰糖水后,会睡得安稳一些的。
1982年,于文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石家庄艺校,三年后,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学习。至此,她的人生轨迹,完成了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但不变的是,那条体形裤,从偏僻的小山村,到首都皇城根下,多少年的辗转奔波,她都把它带在身边,舍不得丢掉,那衣服凝聚着深深的母爱啊!
痛失慈母,
含泪唱起《想起老妈妈》
时光荏苒,因一首《纤夫的爱》,于文华红遍了大江南北。她那清脆的声音,被歌迷们亲切地称为“会绣花的嗓子”。
2008年12月,于文华应邀前往四川演出,还没来得及化妆,就接到大哥的电话,大哥伤心地说母亲病了。于文华心里一惊,连夜飞回石家庄。到了医院,发现母亲仍昏迷不醒,守在病床前,她难过到了极点,那一夜,她想了很多很多和母亲相依为命的日子。
第二天,医生很沉重地告诉她,母亲患了肺癌,已经错过手术的最佳时期,并且由于老人的年龄,也不建议进行手术,只能保守治疗。
“不可能!大夫,您一定搞错了,我妈妈的身体非常好,她还在北京陪我住了好几个月呢!”于文华握着医生的手,大喊道,此时的她,完全失去了军旅歌手的镇静。
医生摇摇头,说看看老人还有什么没能实现的愿望吧!
于文华呆呆地坐在走廊的长椅上,泪水无声地滑落。为什么会这样?母亲还有那么多想做的事情,都没来得及做啊!
母亲在北方生活了一辈子,一直没有到过南方,自己那时对母亲说,等忙完这段时间,就陪她去海南看椰子树!吹吹海风!但现在,永远失去了这个机会!
那时,为了让母亲享受好的医疗条件,她甚至想带母亲去美国,可老人虚弱的身体,已经无法承受长时间的飞行。
后来,她把母亲接到北京治疗,由于母亲不习惯医院的气味,就对于文华说要回家养病。于文华尊重母亲的意见,便推掉工作,在北京家中照顾母亲。
那段时间,于文华和母亲朝夕相处,深深体会到了浓浓的亲情滋味。
母亲的身体渐渐差了,于文华非常难过,她在心里暗暗祈祷母亲能够奇迹一般好起来。这时,母亲坚持要回家乡治疗。
回家乡了。那天,母亲的精神突然好了起来,居然可以坐起来,说说话,当时,母亲握着孩子们的手,讲着他们小时候的趣事。于文华很高兴,以为母亲的病好了,但是听说,当年父亲去世的时候,也是这样,精神突然很好,于文华明白了,这是回光返照。
母亲虽然停止了呼吸,但是双眼却一直微微闭着,于文华上前握着母亲的手,喊了一声“妈”,顿感一股巨大的悲伤从心头泛起,母亲的双眼,渐渐地合上。
后来,于文华在博客里回忆:自从查出母亲患肺癌,便陷入极度的恐慌与不安之中,她怕母亲突然离开她,可是经过十个月的诊治,母亲还是离去了……虽已做好思想准备,但失去母亲仍使她陷入苦痛深渊不能自拔。母亲的身体很好,病发前86岁的她,还能做十余个仰卧起坐,不愿与她一起遛弯,嫌她走得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