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赵屯乡郭甸村,冬寒未尽,但几处蔬菜大棚内,菜苗翠绿,果枝绽蕾,人来人往,异常繁忙,这是瓦房店蔬菜大王郭洪升的大棚。提起这个郭洪升,乡亲们都不迭声地竖起大拇指:“洪升真是好样的,是个爷们儿。”郭洪升听到乡亲们这样的评价,不禁眼里噙满泪花,百感交集。
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2005年11月,刚刚走出监狱大门的郭洪升内心真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困惑、惆怅、迷茫充盈了他的内心。不知路在何方,愁肠百结,像一团乱麻,怎么也捋不出头绪。四个如花似玉的女儿,因为自己犯罪辍学在家,念不起书,他真不知道他的路在何方。
入狱前,郭洪升办过服装厂,生意也算红火。然而,就在这时他却忘乎所以,终因妨碍公务罪锒铛入狱。入狱后,工厂没人打理,终于衰败,真是一出错、错全盘。
刚出狱的一段时间里,郭洪升一直处于彷徨和困顿的状态中。可是,这些年在狱中服刑的岁月没有白白度过,他又想到了管教干部的殷切叮咛:“人的一生不会一帆风顺,要有勇气面对,我们在等你的好消息。”
郭洪升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没有走回过去的老路。想到自己的优势:他有经商头脑,善于捕捉转瞬即逝的商机,他准备重打锣另开张。然而,经商做买卖要有启动资金,可他这两年在监狱服刑,家里虽说不上一贫如洗,但也没有什么积蓄了。
所有的路都走不通,但倔强的郭洪升没有放弃。他想,不行就去打工,在监狱里锻炼了这几年,自己的身子骨还硬朗,没有吃不了的苦。
也曾意气沉沉相逢是福也是缘
小平岛海神水产品养殖公司的老板宋顺平,也是刑满释放人员,和他是同病相怜,大连新闻媒体报道了老宋自主创业的事迹,自己为什么不去试一下呢?当初在监狱服刑时,郭洪升的大女儿郭艳通过媒体知道了宋顺平的事迹,特意从老家赶到大连找到宋顺平。宋顺平看来了一个小女孩,便说:“你还是个小女孩,干不了老爷们儿干的体力活儿。”郭艳郑重其事地对宋顺平说:“我不是为我自己,而是为我快出狱的爸爸占一个工作的地方。”宋顺平了解了郭洪升的情况,被郭艳的一片诚心打动,他告诉郭艳:“你放心,你爸啥时来,啥时我都会安排。”郭艳这才放下了那颗悬着的心。
走投无路的郭洪升来到了大连找到宋顺平,宋顺平听完郭洪升的来意和他个人的经历后,却嚷了一句:“你不能来我这儿干,不适合!”
郭洪升当时就蒙了,如雷轰顶!宋顺平看到他的样子,笑了,推心置腹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你有经商头脑,若在这里干打工的活儿,那就浪费了你的经验,荒废了你。”郭洪升也急了:“我服刑才回来,家里一点积蓄都没有,怎么做买卖?”“我帮你呀!”听到宋顺平这样说,郭洪升怔在那儿,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和自己沾亲带故的亲友都不肯伸出温暖的手,更何况宋顺平这个素昧平生的人?这怎么可能?看到郭洪升一脸疑惑,宋顺平又问他:“这个忙我帮定了。你看什么赚钱,能发挥哪里的优势?”郭洪升听他不容置疑的口气,感觉他不像在忽悠自己。
“建水果储藏库,我们那里是水果之乡,每年村民为保存水果和销售水果伤透了脑筋,偏僻、离市中心远、信息闭塞,但建储藏库那种制冷设备,一套就要5万元。”郭洪升一口气说出自己面临的困难和建冷库的发展前景。边说边看宋顺平的脸色,这毕竟不是小数目啊!他真能帮助自己吗?
宋顺平认真地听了郭洪升的计划,马上承诺借给郭洪升10万元,先把储藏库建起来。郭洪升感到自己像在做梦,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他不禁激动万分,热泪滚滚。
在宋顺平的鼎力资助下,郭洪升坚定了重新创业的信心。他想,一定要干出个样子,找回迷失的自我,活出人生的精彩,对得起监狱干警的教育,对得起关键时刻伸出援助之手的宋顺平。郭洪升购买了制冷设备,先建起了冷库。又用自己的几间房子抵押贷了6万元购买了水果。
踏平坎坷走过去又是一个艳阳天
看着崭新的冷藏设备,郭洪升的心情并没有轻松。有了资金有了设备只是创业的第一步,还要有信誉、有人脉。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需要雇用工人,需要有充足的货源,这些都需要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自己想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可乡亲们是怎么看待一个刚刚刑满释放的人呢?
茫然之中,郭洪升想到了政府,想到了村委会,他寻思这时候应该相信党,让支部书记做工作会更有力度,更有说服力。他找到村支书说了自己的想法,村支书立刻答应他召开村民大会。在会上村支书对大家说:“洪升回来了,我们要像过去一样对待他。人这一生不可能不摔跤,站起来就好,我们要信任他。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村支书让郭洪升讲话,郭洪升眼含泪光,首先向村民鞠了一躬,动情地说:“过去哪些地方得罪过大家,洪升在这儿赔礼了。”紧接着,他又详细地分析了郭甸村的资源优势和不利条件,说出了自己的打算,他的话让村民们茅塞顿开。
过后,他又挨家挨户上门拜访,向村民承诺,自己收购水果,货到钱清,决不赊账。另外,自己上门收购,不让村民费力,这下子打消了村民的疑虑。郭洪升话一出口,马上兑现。村民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对郭洪升建立了信任,郭洪升的大库很快就储藏满了。
他和瓦房店市农发局沟通,征得农发局的同意,成立了农村信息服务站,专门为村民提供农作物种植的信息以及农产品在市场的认可度和一些庄稼、果树病虫害防治的信息。仅这一项,全村2000多户居民受益,每户避免了盲目耕种和盲目投入,使产品适应市场,产销对路,不做无用功,每户增收5000元以上,这让村民们的心里乐开了花。
郭洪升随后成立了洪升果品专业合作社,对村里水果实行收购、销售一条龙服务,减少中间环节,上门收购、就地贮藏,自己和大连的一些大超市联系,由其包销,这使得全村每户村民每年增加收入近万元,还降低了果树种植的成本。
通过一段时间的经营,郭洪升自己的生活也有了极大改观,现在每年收入都在50万元左右,购置了汽车,还将二女儿送到了日本留学,一家人生活得和和美美。
心会跟爱一起走
生存问题解决了,郭洪升并没有满足,他觉得自己以前犯了罪给社会造成了危害,现在富裕了应该用自己的真情来回报社会。村里的郭廷虎老两口八十多岁了,干不动重体力活,儿女都在外地工作,家里的水果种植成了老两口的一块心病。郭洪升总是利用自己难得的空闲时间,给老人帮忙。可老人对他不放心,疑心郭洪升是不是有什么企图,因此总是推掉郭洪升的帮助。郭洪升没有计较,坚持去给老人的果树剪枝、施肥,实在干不过来,他就自己花钱请人帮老人料理果树。苹果成熟了,郭洪升又安排人给老人的果树摘果,就地称斤付款,使老人年底收入达到3万元左右,彻底打消了老人的偏见。郭洪升用自己的真诚回报了社会,赢得了老人的信赖。
村民赵艳四十多岁,拉扯两个孩子,家里地少贫瘠,没有其它收入,生活十分拮据。郭洪升让她到自己的大棚干活,每月给她开一份不低的工资,足以让她养家糊口,解了她的燃眉之急。
水果秋天入冷藏库时,郭洪升便聘用村里有劳动能力的村民来帮忙打工,每天的工钱都挺高。有的村民家里劳力少,给郭洪升选果一秋就能挣四千多元,并且还不耽误自己家里的农活。村民们在增加收入、夯实小康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郭洪升经过调查还发现,附近的蔬菜果品的品种少,他决定造棚,种植葡萄、樱桃和各种蔬菜。他将一年的收入10万元全部投入,但还不够。这时,宋顺平又主动施以援手,借给他30万元,建起了10个蔬菜大棚,多种经营。这成了赵屯乡一道亮丽的风景,他把农村的闲散劳动力集合起来经营大棚,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都被他优厚的待遇吸引回到家乡,到郭洪升这里工作。
郭洪升用自己的一腔热血、一颗爱心,用自己的努力找回了自身的价值,不仅自己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还带领村民们一起走上了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