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普通的维吾尔族同胞,从新疆辗转来到贵州毕节,在街头摆摊卖羊肉串,一干就是10年。
他又是一个不平凡的人。他将多年辛苦积攒下来的10万多元钱全部捐赠出来,资助了毕节当地上百名贫困学生,被人们称为“卖羊肉串的慈善家”。
他叫阿里木·哈里克,来自新疆和静县的一位优秀复员军人。他多年如一日地坚持行善举,既升华了自己,也感动了别人。
哈佛大学一位博士为阿里木·哈里克的事迹所感动,欣然从大洋彼岸为贵州毕节学院捐款100万元。
阿里木,这位从新疆军区某部民族六连走出去的老兵,这位群众心目中的“草根英雄”,究竟是怎样演绎自己平凡而又精彩的人生?
“多学点知识,
孩子的未来就多一份希望”
阿里木资助贫困学生之路,始于一次意外的“立功受奖”。
2002年4月的一天,贵州镇远县城郊突然发生了一场森林大火。阿里木毫不犹豫地冲了上去,3个小时下来,大火扑灭了,可他的衣服几乎被烧焦。当地林业部门为了表示对他的感谢,当即给他300元钱作为“奖金”。拿着这笔钱,阿里木首先想到了资助贫困学生。
阿里木找到了毕节地区妇联。没多久,妇联工作人员向阿里木介绍了毕节学院艺术系学生赵敏,她母亲去世,家里十分贫困,正面临辍学的困境。阿里木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及时找到了赵敏,把300元的奖金和卖羊肉串挣来的200元钱送到了她的手中。
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阿里木,对教育看得很重,“让贫困孩子多受点教育,多学点知识,孩子的未来就多一份希望。”
为了资助更多的贫困学生,阿里木自己省吃俭用,把零钱一分分地攒下来。一件15元的粗线毛衣,他穿了4年多;一个馕饼加一杯水,常常就当一顿饭。他说:“我要把钱花到刀刃上。”
2006年10月,阿里木拿着零零整整的5000元钱找到毕节学院领导,表达了想向贫困生献爱心的愿望。毕节学院党委副书记汤宇华至今还记得当时的情形,“这对他而言,几乎是倾其所有。我们的心灵很受震撼。”
2007年10月,以阿里木个人名义设立的第二项助学基金在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成立,20名贫困新生每人都获得了500元的资助。
“新年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办一所留守儿童学校……”对于未来,阿里木·哈里克已有了新的规划。
“军营生活培养了我
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勇气”
“我能有今天,是军营生活培养了我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勇气。”阿里木告诉记者。
阿里木,1987年入伍,1990年退伍。回忆军营生活,他有说不完的话:“修过铁路、挖过桥基、睡过帐篷……这段难得的经历告诉我,一个人只要肯吃苦,什么困难都能挺过去,都能战胜!”
1997年,阿里木决定离开家乡到内地创业。他背着烤肉炉子,踏上了南下的火车。
创业的艰难,生活的艰辛,有时也让阿里木有些迷茫,对当初的选择产生了怀疑。然而军营给他烙下的不服输、不向困难低头的性格,一次又一次地坚定了他的决心。
2000年夏天,阿里木只身来到贵州毕节。“当时身上只有10块钱和一个烤箱,每天只能花1块钱……”忆起当时的窘境,阿里木感慨不已。
渐渐地,阿里木的烤羊肉串赢得了毕节人的青睐。他不但羊肉串烤得好,而且为人风趣善良,很受大家欢迎。阿里木也喜欢上了毕节人的豪爽和真诚,在这儿一待就是10年。
如今,阿里木捐资助学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他在毕节当地成了一位“名人”,受到大家的敬重。“资助穷学生娃是我应该做的。”他诚恳地说,“我要回报社会。”
“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
就要义无反顾地站出来”
去年,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后第二天,阿里木就迫不及待地收拾烤箱和刚串好的羊肉串,匆忙跟家人打声招呼就去买了机票。
在贵阳机场安检时,阿里木的行李袋超宽、超重。看他样子,既不像是参军,也不像是搬家,工作人员有些疑惑。当得知他是去灾区当志愿者后,工作人员很快帮他补办了相关手续。在首都机场转机时,阿里木遇到一位西宁人老刘,两人越聊越投机,于是决定一同去玉树灾区抗震救灾。
走出西宁机场,两人按约定分工:老刘准备货车,阿里木花了8000元,负责采购羊、牛肉和蔬菜。两人拉着满满一车食品从西宁向玉树前进,一路上记不清翻了多少座山。阿里木高原反应十分强烈,头痛欲裂,走一路吐一路。把食品捐给灾区群众后,阿里木挥别老刘,拿着退伍证找到驻扎在附近的二炮抗震救灾指挥部,请求加入救援队伍,并得到批准。
在灾区,热情开朗的阿里木很快就与当地群众打成一片,唠家常,说笑话,介绍家乡风土人情,展望灾后重建美景,鼓励大家重建家园。
“一个人不论力量有多大,只要国家和人民需要,就要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阿里木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