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区。60米、70米……钢缆往下延伸。
到74米,周忠河停止下潜,于浑浊的海水中寻找打捞目标。他身戴重达190多斤的潜水装备,在压力下脑部已出现轻微的麻醉,可头盔下的眼神,依然刚毅坚决。
74米。一般人很难理解这样的深度意味着什么。通常,60米已经是人类承受的极限。此后每10米增加一个大气压。科学上,这要求改变呼吸介质,肺部撕裂乃至牺牲的危险, 每分钟都可能发生。“我没结婚,我来!”时年24岁的周忠河主动请缨。尽管多年以后,他并不能清晰地记起,这l4米自己是怎么熬过来的。但战友的叙述却将当时的险象复原。
“水下好像有人。”这是下潜到一定深度时,他的报告。他眼前出现了幻象。“体温下降,出现幻听,请求快速出水。”减压出水时,从不求救的周忠河在50米处,又一次发出信号。
他不停地与船上的人们说话,快晕过去时就狠狠咬一下舌尖。减压至40米时,硬朗得像铁塔的小伙子认为自己“要完了”,开始“临终托付”:“我好冷,怕是坚持不住了,请把我的遗书交给父母,谢谢……”35℃。这是出舱时周忠河的体表温度。已达到人类体温的最低值。
好在勇士安然归来。这次行动也被载入我军史册:创造了军队常规装具下潜深度最大、首次使用空气装具进行氦氧混合气潜水、首次使用国产混合气装具在74米深度进行实际水下作业的纪录!
生于1977年的周忠河与海军结缘,是因为两个哥哥都当了兵。然而,当潜水员可不像电影里那么浪漫,很多时候都生死悬于一线。
1999年,周忠河与战友接到一个任务,去探摸沉船裂缝。那是个重达1000多吨的庞然大物,虽然已经被架子架起,却在海风中晃晃悠悠,随时有倾覆的可能,搞不好是灭顶之灾!
下潜并不是很深。不过,任务要求他们从船底钻过去。船底一片黑暗,微弱的手电起不了什么作用。周忠河就靠手一点点触摸,终于找到长约30厘米的裂缝。
有些考验,却比死亡更难以面对。
2002年,震惊中外的大连“五·七空难”发生。机上103名乘客,9名机组人员,随飞机一起坠入大海。周忠河接到的任务,是打捞飞机残骸及遗体。
“112个活生生的人啊,被海水一泡,都不成样了,没有一个完整的。那段时间,我们都没有食欲……”他回忆。
“可该怎么干就怎么干呐!一上岸,看见遇难者家属眼巴巴的样子,我就想,咱再下去。”
渐渐地,他适应了这样的工作内容。从恐惧、生理反应,到手足之情与悲悯之心。无论是空难、海难的死者,还是游泳溺亡的学生,都该享有生命的尊严。
周忠河参与的重大救捞任务还有:
1999年11月24日,“大舜号”海难打捞;
2008年,汶川地震,探摸紫坪铺水库和堰塞湖险情;
2008年,奥运会,探摸青岛、秦皇岛比赛场所水域。
2009年8月,周忠河又赢了个漂亮仗。
那是根据上级指示,于数千平米的海域,搜寻某型飞机的黑匣子,前后下去100多人次,历时9天,6个站位轮番搜寻,没有收获。军令如山:“不要说干9天,干2个月、3个月,就是把海底全部翻转过来,也得找出来。”
历史再次选择了他。
海底的泥地上,只有火柴盒大的物体,冒出圆圆一角。凭直觉,他判断这是寻找的黑匣子核心部位,一把抓起……这一抓,为国家与军队挽回了巨大损失。
与巨大光荣形成对比的,是我随手记下的一组数字:2000年,当兵第4年,工资300多块;2000年以后,有了潜水补助,每小时35元。2008年以后,每小时150元。
最高时周忠河每月能拿到七八千元,背后是一个月不间断地深潜。而地方捕捞公司的许诺是年薪30万。“我离不开部队。我记得那年孩子动手术,大队给我捐款近5万元。我一辈子也忘不了。”铁打的汉子,眼睛红了。
“打算干到什么时候?”记者问。
“能干到什么时候就干到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最幸福?”
“组织给我荣誉的时候。”
这是一个军人不容亵渎的、赤诚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