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秋季节,如果你有幸到青海湖,千万不要忘记去看看斑头雁。
在春末或晚秋,假如你能够爬上珠穆朗玛峰峰顶,你一定能够幸运地听到它们的鸣叫……
在海拔9000米的云端,在空气只有海平面不到30%的地方,在其他生物踪影全无的天空,斑头雁——孤标独步,傲视苍穹,成群结队,一掠而过!
它们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儿。
在9000米以上的
云霄中穿行
资料记载,目前飞得最高的鸟是一只鲁拜尔秃鹫。1973年11月29日,这只不幸的秃鹫在科特迪瓦上空11300米的高度处被吸进了一架喷气式飞机的引擎。但这只是一个特例,通常秃鹫达不到这样的高度。
早前另一只不幸的高空飞鸟是一只绿头鸭。1962年7月9日,这只野鸭在美国内达华州上空6400米的高度和一架飞机相撞。
当然,并非每一只被记录到的高空飞鸟都命运悲惨。1953年,珠穆朗玛峰8200米高度处,有一只红嘴鸦被人撞见,而它正在偷吃登山者的食物渣滓。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在海拔高度9000米以上,成群飞行的,只有斑头雁。
这种鸟,头部是白色的,后方有两条水平的黑带,形成如斑马条纹状,故名叫斑头雁。一只成年斑头雁的体重是2到3公斤,站立时高度是60到70厘米。每到春天,成群的斑头雁飞向中国青海湖筑巢产卵,生养小雁。在完成生儿育女后,它们就会飞向南方——飞越世界上最高的山脉。
斑头雁的迁徙路线是从它们冬季的觅食之地——印度、尼泊尔的低地出发,飞越喜马拉雅山脉,到达夏天的生育繁衍之地——吉尔吉斯斯坦、蒙古、中国境内,秋天它们则原路返回。
斑头雁所在的飞行高空,即使是最强壮的哺乳动物也会很快死亡。
在漫长而艰苦的迁徙之途,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如果它们的飞行刚好处于顺风条件,凭借风力的那一点点帮助,它们能在数天之内就一次完成超过1600公里的单向飞行!
天生的高空英雄
而相比大多数鸟类,斑头雁的高空飞翔能力得益于两个原因:一是其呼吸能力异常的强大,即使是在非常快的节奏时,也不会出现头晕目眩的情况,这是因为它们拥有强大的氧气获取能力。斑头雁的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分子结构里包含一个特殊的氨基酸,因而对氧原子有特别的亲和力,可以从近在咫尺的毛细血管里非常快速地抓取到氧原子,为翅膀提供一次强有力的挥动。
二是斑头雁的翅膀,其挥动的频率同体格大小相近的鸟儿几乎一样:每分钟225次。所不同的是:斑头雁的翅膀更长。斑头雁单翅伸展的宽度可达1.5米。在稀薄空气中,斑头雁挥动翅膀会产生比同等高飞的鸟类更强的推举力。
斑头雁的飞行速度很快,在高空,斑头雁单凭自己的力量,每小时可飞80公里,如果运气好的话,顺风飞行,可达到160公里的时速。借助如此之快的顺风速度,加之它们飞行过程中保持的流线阵(降低风速阻力),斑头雁真的做到了“坐地日行八万里”!
斑头雁不但飞得既高又快,而且还产生体热。这些热量被斑头雁身上的“高绝缘、高隔热”的内层羽毛保存在身体里,它们因此不会冻僵至死。与此相似,外层交织的坚硬的羽毛则是一层“防水衣”——防止身体外部冻结冰层。高空中身上结冰是很危险的事,会增加体重,把飞鸟拉下高空,坠落地面死亡。
它们是天生的高空英雄。
为何不走寻常路?
斑头雁选择的是一条极其艰难和凶险的旅途。为什么它们不选择一条更舒适的路线,或者换一个栖息地呢?
有一种解释是:可能在喜马拉雅山底地壳板块碰撞之前,斑头雁已经形成了它们的迁徙路线;喜马拉雅山一天天长高,把斑头雁推向今天的高空高度。也就是说,喜马拉雅山的增高速度是非常缓慢的,缓慢到有足够的时间让斑头雁一天天地去适应高空,并延续着它们的飞行线路。
每一代斑头雁从第一次飞行开始,就跟随它们的父辈,成群结队地按固定线路迁徙飞行;而它们的子女长成后,又从它们那里学到了飞行线路的固有方位。一个世纪接着一个世纪过去,斑头雁延续着同样的路线,并把这个前喜马拉雅时代的“生物行为化石”保留到今天。
另外一种说法是:与绕过群山飞行更加漫长的迁徙相比,斑头雁在迅疾的高空气流中飞行,反而能够为它们节省时间和能量。哪一种说法更符合实际?现在还不得而知。
迄今为止,还没有人确切地知道斑头雁们是如何辨认路线、飞完全程的。此外,在这样的高度,有关斑头雁的力量、抗疲劳、抗病能力、迁徙路线等等,都值得探索。在科学家眼里,斑头雁对于人类来说将一直是个生物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