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老师问我妈是干什么工作的,我愣了半天,说:“我妈?我妈……不就是个当妈的?”真的,我很久都以为妈妈只是个在家当妈的——洗洗刷刷、编编织织,伴着唠唠叨叨,偶尔写写弄弄。据说有一次,妈妈在杭州看一场演出,突然被两个哑剧演员请上舞台,让妈妈坐上太师椅演母亲的角色。事后,他们对妈妈说,那天演妈妈角色的女演员因故缺席,他们只好在观众席中迅速扫描,一眼就看中了妈妈,说:“你一看就像个当妈的!”
于是我看到《北京青年报》上刊出了一张照片—— 一对来自北京的双胞胎弟兄曾获国际最像人物比赛大奖,这次他们正在表演哑剧《出生》。照片上的妈妈很安详地弯曲着背,享受着这哥俩孝顺的捶击。当时我看到照片还哭鼻子,大声责问妈妈怎么又多了两个大儿子?
事实上,妈妈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那弯曲着的背。她自己也说:“妈妈的背理应是你童年的摇篮。”因为我小时候多病,一生病就趴到妈妈的背上。那时候妈妈的背是一副担架,把我一次次抬进医院;当我遇到一些跨不过去的“河流”时,妈妈弯曲的背又变成一座桥,让我渡过难关……
在北京,有一位阿姨给妈妈送来一辆自行车,说骑车带儿子上路吧,别背着,太累。于是妈妈就去买架在车上的宝宝椅。谁知一连转了三天也没见着。她又只好弯着腰,一个个邻居家敲门,像一个要饭的,去讨一张别人用过的宝宝椅,遗憾的是仍然没有。原来北京人爱用一种用铁丝固定在自行车后面的宝宝椅,而妈妈想要的是用竹条编的那种。原因是她怕铁椅子凉我屁股后容易生病。妈妈继续不屈不挠弯着背向别人讨,结果妈妈的精神感动了一位胖阿姨。有一天,突然听到了一声脆亮的:“如姐,我给你讨来了!”只见那位阿姨两手各举着一张宝宝椅,像举着两面胜利的旗帜。那胖阿姨也是跑了十来户人家讨来的(后来我才知道这位胖阿姨就是央视著名主持人张越)。
从此,妈妈自行车后面驮着我,前面装着一个搁菜的篮兜兜。我总是看到妈妈弯曲着的背。北京的路是那么长,我常常坐着坐着就趴在妈妈背上睡着了。我感觉这背上有家的温暖,也有妈妈支撑这个家的许多无奈。那时我们住在一间筒子楼里,什么电器也没有。没洗衣机,我就跟妈妈去买搓衣板,记得至少也跑了七八家杂货店才买到一块(这块搓衣板被我们从北京带回了南京)。至今我还记得妈妈弯曲着背,坐在一张小板凳上,前面是装满脏衣服的小木盆,盆中搁着那块搓衣板。妈妈正卷起袖子,在搓衣板上用力搓着……
当时我不知道,妈妈其实在中央电视台干活,偶尔出现的镜头里,有妈妈很从容地采访着众多名流。听说妈妈年轻的时候,还有点傲气。因为有才有貌,所以头昂得挺高。自从有了我,头就一点点低下去,背就一点点弯下来……
直到现在,妈妈还经常为我弯下腰。上次我在校闯祸弄破了手,血流不止。妈妈得知后,立即赶到学校。只见她弯下腰,对老师说:“对不起,我家孩子又给你们添乱了。”到了医院,又弯下腰问医生:“要不要紧,需要缝针吗?”我突然感觉很对不起妈妈。因为是我,让妈妈操了太多的心。那天我回家后主动弯下腰对妈妈说:“对不起,让您弯了太多次腰。我读了史铁生的书,他写书的全部动力最初来自一个愿望——就是要让妈妈骄傲一下。我也一定要让你重新直起腰,昂起头!”
妈妈笑容里含着泪:“史铁生的妈妈可没来得及等到让她骄傲的一天。妈妈并不是为了让你报答我才来当这个妈妈的。我只想你将来成为一个站立着的人!只要你某一天在我的墓碑上写着:一个尽力当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