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素兰今年65岁,退休了。她从来就是一个有理想的人,退休了也是一个有理想的退休干部。
60周年国庆,央视的直播10点开始。还不到8点,她就把儿子、儿媳、孙子统统叫了起来,一人安排了一个座位,旁边有茶水,有水果,还有瓜子。儿子打着哈欠说:这不就一茶话会吗?老伴在一旁搓火:就差拉一横幅了。
孙子好容易盼到了放假,不想起,儿媳妇也想多睡会儿,但她知道这是婆家的规矩,凡是大日子,就是国家大活动的日子,汪家一定会隆重地开会,谁也别想躺着。
果然,一会儿工夫,刘素兰就站在孙子的床前掀被子:“起床、起床!什么日子,还睡!”孙子汪涵说:“什么日子也得让人睡觉啊。”刘素兰皱着眉头说:“天安门那儿参加庆祝的孩子四点就起了。要是都像你,还庆祝个屁!”然后咂咂嘴,“啧啧,多有意义,多有意义啊!”
汪涵说:“奶奶,他们的意义是快乐地游行,我们的意义是幸福地睡觉。”
爷爷在门口探了探头说:“奶奶的意义就是让咱们的生活充满意义。”刘素兰说:“那是。咱不能成天就是混吃等死呀!”
儿子刷着牙,满嘴白沫也过来凑热闹:“妈,您还真别瞧不上人家。人生的意义就是学会如何死,您知道这话谁说的吗?大哲学家尼采!”刘素兰听了这个叫尼采的洋名字撇了撇嘴:“别拿那些个外国的东西来唬人。他们那套养生之道,咱中国人学不来。咱还是得粗茶淡饭,胸怀理想!生命因理想而精彩啊!”
老爷子在外面吆喝:“呦,直播开始了。”
儿媳妇在厨房一边用勺子搅着坐在炉子上的小米面粥一边小声嘀咕:“直播半夜就开始了。”
半个小时之后,早餐完毕,全家整齐地坐在各自的沙发、小板凳上,有吃有喝地看国庆直播。
老汪家充满意义的国庆长假开始了。
2
刘素兰好几次掉了眼泪。领导人阅兵时声音洪亮地说:“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啦!”刘素兰激动得掉了泪,扭头对家里人说:“领导人身体好啊!是咱们的福气啊!”
三军阅兵部队走过来的时候,孙子汪涵给震住了。女民兵出现时,汪老头和儿子眼睛都亮了起来。全家人一致不满意的是:给他们省“花车”的镜头,时间太短了,而且连个全景都没有。但是刘素兰很顾全大局地找了个理由:咱们要开全运会了,以后有露脸的时候,横不能这一个月里前前后后都是咱省唱主角吧!得有大局意识呀!
老伴汪海在近三个小时的庆祝直播中撑不住打了几个盹,都让心明眼亮的刘素兰看见了,给拨拉醒了。“花车”游行时,汪海的眼有点睁不开,刘素兰站起来,走到老伴跟前说:“这么有意义的时刻,你怎么就能睡着呢?我就不明白了。”汪海有点委屈地说:“我比你大七岁,七十二了!”刘素兰说:“我八十二了也不会像你一样。”老伴说:“你是谁啊!谁能和你比啊!”
是没人能和刘素兰比,2008年汶川地震,刘素兰守在电视机前看直播,把电话放在腿上,给所有的亲戚、同事打电话,发动人们为汶川捐款捐物。老伴怕她太累、太激动了,把速效救心丸放在沙发旁的茶几上,连盖子都给打开了。
刘素兰给市长打电话,建议全市人民组织起来,为汶川人民送温暖。她用儿子买的电脑箱子糊了个募捐箱,挖了个口子放到门厅,号召老汪家的人捐款捐物。儿媳看到吓了一跳,心想,这么大个箱子得捐多少钱啊!
孙子放学之后看到箱子,回到自己房间拿了二百块钱,放进箱子里了。刘素兰就坐在箱子旁边,对孙子很不满意,“就二百啊!”汪涵说:“我就这些钱!”刘素兰说:“你的存折呐?”汪涵有点急:“那是、那是压岁钱啊!”刘素兰说:“现在正是给灾区人民压岁的时候。”汪涵说:“我没时间取啊。”刘素兰说:“我帮你取!”最后还是汪涵自个儿取的钱,他怕奶奶给取空喽!
儿子和儿媳商量了一下,出来说:“妈,我们都捐了党费了。”刘素兰呆着脸说:“我和你爸也捐党费了,那是两码事儿。”儿子又回到屋里和媳妇商量了一下,拿出了五千。刘素兰很高兴,起身做饭去了。
老汪家捐了三万。刘素兰说:“不是全市最多的。”老伴说:“也不是最少的。”这话挨了刘素兰一个白眼。
儿子随所在医院去了汶川,他一到灾区就后悔捐五千太少了。一个月之后回来,汪涵问爸爸灾区像电视播的那样吗?爸爸说:“像好莱坞大片,真实得让你觉得像假的一样。”这话让汪涵想了几天才想明白,想明白了就感到恐怖。
刘素兰让他讲讲灾区的事儿。儿子不说,眼圈红了红,最后说:“妈,您做了件好事!”
儿子回来以后用公休假带着老爸、老妈去了趟井冈山。这是刘素兰多年的心愿,儿子说不能再等了,生命经不起等待。
3
年底哥本哈根大会提出轻碳的主张时,刘素兰得意地对老伴说,瞧!咱家又走在时代前列了不是?
上世纪90年代,刘素兰刚听说绿色环保节能可持续发展时,就忧心忡忡地唠叨,得行动起来做点什么啊!
老伴汪海60岁退休那年,他们回了趟老家,吓了一跳:什么青山啊小溪啊全都没有了;好好的个山给炸得跟长了疥疮的头一样,没皮少毛的;村办的石灰厂要用石头烧石灰,开山取石,搞得逢下大雨就滑坡;村前清清的溪水变成了臭水沟,上游一家化工厂排出的污水把这一片的水土都给毁了,连苹果树的叶子都长黑麻子了。
汪海比原计划提前一星期就回来了。他变得有点沉默寡言了。
刘素兰因此常说老伴是个悲观主义者,她相信的是行动。她说以前有个电影叫《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这名字起得好!谁相信眼泪呀!换句话说,谁在乎你的眼泪呢!
她写了封信,把石灰厂给告了。结果是石沉大海,没一点儿动静。她给那个县级市的市长打电话,没打通过,不是没人接就是占线。
后来她给报社和电视台的热线打电话,一打就通了。她说,竞争就是好啊,尊重民意啊!她在电话里先把人家给表扬了一通,然后反映情况。有一家电视台还真的派人去拍了1分钟的镜头,回来就播了。接着,主管部门领导就出面了,小石灰厂下马了。
结果是汪海老家的窗户让人丢进了块大石头。石灰厂知道是老汪家找了电视台,断了财路啦!
老家的电话再来时,汪海就不接了,刘素兰勇敢地接。她大义凛然地告诉婆家的人:“你们得想想为什么活着?得为了子孙后代想想能为他们留下点儿什么?”婆家的人说:“这话我们和谁说去?你让汪海接电话。”
汪海到底没接电话,刘素兰给家里寄去了三千块钱。到第二年秋天,村里派人给汪海送来了五箱大苹果,说:“上游的化工厂去年搬了,今年的苹果没麻子了,卖了好价钱了。村里人都念叨您呐。”
汪海觉得太奇怪了,心想:咱没管化工厂的事儿啊?刘素兰下班回家,他说给她听,刘素兰高兴地说:“你太不经事,我瞒着你找了电视台,还是那家。国家出台新行业标准了,这功不能全记在我身上。苹果好吃吗?给我削一个。”
有一年,报纸上推销节能马桶,那时候人们用的还是蹲坑,土产店卖50元一个。刘素兰开家庭会议,讲了中国如何如何缺水,节水又是如何如何重要。孙子说:“奶奶,我们上课全学过,您要就讲这个我就回去做作业了,快考试了。”儿子了解母亲,说:“妈,您又要买什么东西了吧?您相信我们的觉悟吧,您就说吧。”
刘素兰这才说买节能马桶的事儿。大家说:“嗨!就这,好事儿啊,节水还省钱呢!”儿媳突然尖叫:“妈,两千块钱一个啊!”汪海这才戴上花镜看了看,说:“刚才没看见,这么贵啊!太贵了吧!节约一升水才多少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