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有过这样一部电影,卡萨布兰卡的名声就足以不朽,无论它背后的故事如何,也无论这个城市的真实面貌如何,它已经注定与浪漫结缘。
说起摩洛哥,不少中国人都知道那里有座著名的城市——卡萨布兰卡,原因很简单,那是因为有一部与这座城市同名的美国电影曾经影响了众多中国观众。在中国,那部电影也被译为《北非谍影》。
我到摩洛哥的第一站就是卡萨布兰卡,那时已临近圣诞节和元旦,穆斯林的“宰牲节”也在这个时候。出于对电影的喜爱,我难免不在这座城市到处寻找《北非谍影》中留下的画面。
卡萨布兰卡是摩洛哥最大的港口城市,濒临大西洋,这里树木常青,气候宜人。南北绵延几十公里的细沙海滩,是最好的天然浴场。沿岸一排排整齐、高大的棕榈树下,掩映着各具特色的旅馆、饭店和各种娱乐设施,很是绮丽独特、引人入胜。如果从海上眺望这座城市,上下是碧蓝无垠的天空和海水,中间则夹着一条高高低低的白色轮廓线。“卡萨布兰卡”这个名字原出于西班牙语,意为“白色的房子”或“白色宫殿”。据说,当地人认为白色代表真诚、纯洁,因此喜欢穿白色的长袍,建白色的房子。其实,这座白色之城本名叫“达尔贝达”,由于《卡萨布兰卡》这部电影让这座城市闻名世界,知道它原来名字的人反倒不多了。
卡萨布兰卡距位处东北方的首都拉巴特88公里。五百多年前,这里原是安发故城,15世纪中叶遭葡萄牙人破坏,1575年又被葡萄牙人占领,改名为“卡萨布朗卡”。1755年葡萄牙人离开后,它被称为“达尔贝达”。到18世纪末,西班牙人在得到这个港口的贸易特权后,开始称它为卡萨布兰卡。20世纪初,法国人占领了这个城市,仍然称它为卡萨布兰卡。直到摩洛哥独立后,它才恢复了“达尔贝达”的名称。不过,人们仍习惯地称之为卡萨布兰卡。
站在卡萨布兰卡的市中心广场上,我忽然发现这座城市的不少建筑很像中国天津的,洋楼显得有些陈旧,街道非常狭窄。与我以前想象的非常浪漫的卡萨布兰卡不同的是,这座城市其实是一座工业城市,充满浓厚的商业气息。
卡萨布兰卡是摩洛哥的经济中心,集中了全国三分之二的现代工业,工业产值占全国的80%。它还以一年一度的国际博览会闻名,商业十分繁荣,是进出口商品的集散地。卡萨布兰卡港是非洲第二大商港,设备现代化程度很高,这里有货运、石油和磷酸盐3座码头,每年进出港船只达一万多艘,吞吐量超过2000万吨。这座海鸟飞翔、能闻到海的气息、听到海涛声的城市,是摩洛哥重要的渔港、铁路、公路和航空交通枢纽。
像我一样,到卡萨布兰卡的很多人,都有某种愿望试图在这座城市寻找到与那部经典电影相关的拍摄场景。世界上恐怕很少有几个城市像卡萨布兰卡这样因为一部电影名扬天下,也很少会有几部电影能把一座名不见经传的城市渲染得如此令人神往,人们忍不住要问,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座城市别具魅力,充满美丽、浪漫的色彩,令人动情不已?
我一走进梦幻之城卡萨布兰卡,就开始寻找电影《北非谍影》当年拍摄的外景地,以及与这部电影有关的故事。可以肯定地说,在此之前,也有不少人做过这样的努力,但他们难以将这种寻找过程通过影像再现。
六十多年前的1942年,正值二战白热化阶段,美国华纳兄弟公司邀请英格丽·褒曼和亨弗莱·鲍嘉拍摄了这部传世之作。在片中,亨弗莱·鲍嘉扮演的美国人里克·布莱恩在卡萨布兰卡开了一家人气很旺的咖啡馆,并拥有两张宝贵的通行证。在这里,他偶遇当年在巴黎的女友——由英格丽·褒曼扮演的伊丽莎,但伊丽莎已经是捷克地下阵线领导人维克多·拉塞罗的妻子,他们两人正遭到纳粹少校史特劳塞因的追踪。心情复杂的里克几经思考,最终决定帮助他们逃离卡萨布兰卡。在机场,里克将通行证交给维克多,并开枪射死了打电话阻止飞机起飞的德军少校,然后目送自己心爱的女人离开。
鲜为人知的是,华纳兄弟公司最早邀请的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来主演这部影片,因为嫌剧本过于糟糕,里根与另一位女演员双双退出了剧组。但世事难料,由英格丽·褒曼和亨弗莱·鲍嘉主演的这部影片却点石成金,成为一部不朽名作,并获得第1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剧本三项大奖,而且让这部影片成了这个城市名副其实的一张名片。
走在霍布斯街上,我恍惚走进了那部电影中。这个电影中的外景地,现在已经变成了旅游地,每年有很多游客到这里来感受电影中的情景。
这是一条充满阿拉伯风情的街道,尖顶的楼房、圆拱形的门楣、挺拔的棕榈树、高耸的宣礼塔,还有穿着长袍走过的行人,都能让喜爱《北非谍影》的人们满足自己所有的想象。电影开头那个热闹、繁华又显得有些混乱的市场,就是这里。从众多熟悉的景物和细节中,人们不难回想起电影中的情景。即使对电影不太了解的人,在这条小街上也可以寻找到自己的所爱,街道旁那些琳琅满目、风格独特的工艺品、装饰品,无疑会吸引住时尚青年和怀旧人士的目光。
几经打听,我们在卡萨布兰卡港附近寻找到一家名叫里克的咖啡馆,这家咖啡馆完全仿照电影中的布景建造,依然是白色的外墙、圆拱形的门楣、充满阿拉伯风情的灯具,相比而言,只有咖啡馆内的空间和规模略小一点,吧台边的老式钢琴变成了红木的颜色,而电影中黑人山姆弹奏的那台钢琴则是白色的。
据1982年当地的报道,在《北非谍影》这部电影上映40周年之时,摩洛哥影视界特地邀请了片中女主角伊丽莎的扮演者英格丽·褒曼到卡萨布兰卡参加庆祝活动,还有意安排已届古稀之年的她旧地重游。据说,当褒曼来到那座仿照电影场景修建的白房子门前时,就已经情不自禁、感慨万分了。当她进入咖啡馆时,只见影片中扮演山姆的那位黑人演员,还同当年一样坐在钢琴边弹奏那首著名的《时光流转》。这时,吧台旁走出一位头戴黑色礼帽的男人,他身穿米黄风衣,酷似男主角的扮演者亨弗莱·鲍嘉。这时的英格丽·褒曼只觉得乾坤旋转、时光倒流,旧日的情景似乎再度重现,其实她知道亨弗莱·鲍嘉这时早已不在人世。
有意思的是,如今这家里克咖啡馆也是一位美国人开的,年过半百、笑容可掬的女老板凯瑟·克里格女士欣然接受了我的专访,聊起了她与这部电影的不解情缘。她说:“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看过不下100遍,非常欣赏英格丽·褒曼的表演。我在咖啡馆每天晚上从6点开始放这部电影,让人们重温熟悉的画面和音乐。”
凯瑟·克里格女士告诉我,这家咖啡馆是在新世纪之初开设的,来这里的人除了一般游客外,还有不少阿拉伯富豪与国际名流。咖啡馆的生意除了斋月外,平时基本爆满,如果不提前预订,有时都找不到座位,这当然都是托了《北非谍影》这部电影的福。不过,除了对《北非谍影》格外喜爱之外,她开这家咖啡馆还有其它愿望。她告诉我说:“我原来在美国驻卡萨布兰卡的外交机构工作,‘9·11’事件之后,我开设了这家咖啡馆,其中的一个想法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增进阿拉伯人与美国人的交流,促进摩洛哥与美国之间的沟通。”
确实,有过这样一部电影,卡萨布兰卡的名声就足以不朽,无论它背后的故事如何,也无论这个城市的真实面貌如何,它已经注定与浪漫结缘。在我看来,卡萨布兰卡的浪漫是潜藏在当地人最普通的生活中的,没有丝毫装佯或做态的感觉。即使《北非谍影》这部影片的声名如此显赫,卡萨布兰卡人也并没有刻意拿它多做表面文章,或以此为由头搞什么主题公园之类的东西,也许在他们看来,电影就是电影,生活仍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