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甲(1907-1994),中国当代著名戏曲理论家、表演和导演艺术家,探索传统京剧表现现代生活的突出代表,被公认为是“中国戏曲导演的擎旗人”和“新中国戏曲表演理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原名符律衡、符镇宝,江苏宜兴人。1958年春到延安,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延安平剧院研究室主任、副院长,与江青等一同参加京剧《打渔杀家》演出,还参加了《逼上梁山》的演出。曾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建国后,历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研究室主任;中国京剧院总导演、副院长;中国文联首届委员;中国剧协第一届常务理事,第二届理事和第三、四届副主席。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参加编导京剧《三打祝家庄》、《赤壁之战》,京剧现代戏《白毛女》等。1964年,以阿甲为主编导的现代京剧《红灯记》公演后获得巨大成功。“文革”中,阿甲受到了江青一伙的残酷迫害,曾经被“两报一刊”点名批判。“文革”结束后,阿甲又焕发了艺术青春。晚年定居无锡曹张新村。有《戏曲表演论集》等著作。
两个李玉和——临阵换将钱浩梁走红全国
阿甲将《红灯记》剧本改出来后,眼看着1964年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大会的时间越来越近了,作为编导,他深知京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就这么“纸上谈兵”下去是不行的,剧本究竟如何,必须得到实际的演出中去接受检验,在舞台演出的基础上再进行修改和充实。
在中国京剧的传统演出中,历来是先有一个成功的本子,然后才能进行排练,这次阿甲决定对剧本实行边排练边修改的办法进行。
阿甲的举动,使演惯了传统京剧的人们一时无法接受。阿甲却不管这些,他必须采用一切手段,调动一切因素,创造一切条件,达到排演出一部优秀现代京剧的目的。
中国京剧院立刻进入了一种大战将临的紧张排练。
可是就在《红灯记》排练的关键时刻,演主角李玉和的李少春突然脚被扭伤。前面5场已经基本排好,要是“李玉和”一时不能参加排练,那可怎么办呢?这可就耽误大事了!
李少春是中国京剧界人人皆知的名角,1919年出生于梨园世家。其父李桂春是一个既能演河北梆子戏又擅长京剧表演的著名演员。李少春7岁时,父亲请了著名的练功老师沈延臣专门教其练习武功。以后又请了谭派老生陈秀华和杨派武生丁永利传授技艺。1938年,李少春拜余叔岩为师,并在京津沪舞台上崭露才华。年仅14岁,便和蜚声中外的京剧大师梅兰芳同台演出京剧((四郎探母》,并得到梅兰芳的赞许。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在全民抗战的推动下,李少春和翁偶虹合作,编演了《文天祥》。他从人物出发,在余派基础上吸收了麒派激昂慷慨的念白方法,成功地扮演了坚持抗敌的民族英雄文天祥。
解放前夕,李少春和袁世海合演的《野猪林》已唱红大江南北。1962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戏曲片《野猪林》。在开拍之前,善于根据人物性格设计唱段的李少春对剧本又进行了修改,增加了一节“问苍天”的唱段,让林冲在此充分地抒发了蒙冤受屈、满腔悲愤的心境,让全剧“逼上梁山”中“逼”的主题体现得更加突出。
特别是对于现代京剧《白毛女》的演出,更是李少春在艺术上一个新的转折。为了塑造好杨白劳这样一个旧中国受苦受难的农民形象,李少春在表演时绝不满足于外表的装饰,而力求做到神似。他深入农户家中体验生活,听老农讲旧社会所受的压迫与剥削,’认真体验中国农民的感情,将外部的动作与内心的体验交融在一起,做到动静相促,形神相融,使得这个人物在现代京剧的舞台上栩栩如生。
在排演过程中,李少春与导演阿甲的配合是默契的。当杨白劳被穆仁智设计“请”到黄家,灾难突然降临的时候,他不愿卖女抵债,苦苦哀求挣扎,终于被封建恶势力所压倒,决定服毒一死。为了表现杨白劳在面对这一系列尖锐的矛盾时内心世界所经历的复杂冲突,排练中李少春从规定情景出发,向导演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并设计了“摔僵尸”、“小翻身”等舞蹈身段,对于烘托舞台气氛以及刻画人物都有着强烈的艺术效果。
阿甲让李少春出演李玉和也是经过认真考虑的。
一来江青在中南海时曾经点名让李少春出演李玉和,这样做也是“贯彻”了江青的指示。更重要的是阿甲作为这部现代戏的编剧与导演,对李少春十分了解,认为以李少春的艺术功力,在舞台上来演李玉和这个英雄人物,一定会取得成功。《红灯记》中有一段李玉和,与李铁梅父女革命情感的表演,由于有了《白毛女》中父女之情的表演基础,因此阿甲认为由李少春来扮演李玉和,实在是塑造这个英雄人物形象的最佳人选。
果然,李少春一投入排练就很快进入角色,并协助阿甲为李玉和设计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临行喝妈一碗酒”等一段段精彩的唱腔。“赴宴斗鸠山”一场,原剧本写李玉和被拉下去就不再上来了,李少春建议受刑后应该再推上来,踉跄挺立,转动椅背,倾泻出满腔愤怒。唱一段[快板]斥骂鸠山,、痛快淋漓高亢有力,形象地展示了一个共产党员英勇无畏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
李少春设计的这个动作,使阿甲不由拍案叫绝。
李少春到医院一检查,原来是由于排练中过度劳累,腰肌劳损,必须休养,一时恐怕难以继续参加正常的排练。
阿甲得到此消息后,很长时间没有说出一句话来。
现在他必须得重新考虑人选。
作为一名导演,他知道演员对于一部京剧成败的重要性,于是便开始在全院挑选适合的演员,可是选去选来,上哪里去选一个能够与李少春相比的人呢?
幸好在开始排练之前,对于李玉和这个人物实行的是AB带制——A角是李少春,B角是其徒弟钱浩梁。
钱浩梁(“文革”中改名浩亮),1934年生于梨园世家。6岁随父学艺,10岁进入上海戏剧学校,1956年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调入中国京剧院一团,拜师于李少春门下。他天赋较好,基本功扎实,杨派、尚派及盖派武生戏、长靠、短打、花睑戏都拿得起来。
对于钱浩梁的个头、身段等外形,阿甲认为还是适合李玉和这个人物的。可是一进入排练,阿甲发现这个“李玉和”并非那个“李玉和”了。
阿甲经常会冲着钱浩梁喊停。
“为什么要停?”钱浩梁站在那里,有些不解。
阿甲说道:“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敌人?”
钱浩梁有些摸不着头脑,看看阿甲:自己演得又恨又气,心中充满着仇恨,难道不应该这样么?
阿甲耐心地说:“你这是去‘赴宴斗鸠山’?你与敌人斗的是智,你的地下党员身份这时还没有暴露,必须得与敌人进行周旋,说话哪能像赴刑场一样的硬呢?这样一来,不就自己暴露了自己吗?这样表演合乎地下党员的生活吗?”
钱浩梁知道阿甲是一位革命老前辈,对于地下斗争的生活自然比自己了解得深刻,就照着阿甲所说的重新进行排练。
可是刚一开始,阿甲又叫停了。
钱浩梁看着阿甲,问道:“这不刚开始,才说了几句话怎么又叫停了?”
阿甲还是那句话:“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敌人?”
钱浩梁真有些不解了,不是按照你说的在对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