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姐是让我异常钦敬的一个人。
三十八岁考研究生,没考上,跟读。
跟读的日子真苦。天天没身份地和大家一起上课,讨论,作业。等大家玩乐或者休息的时候,她还一盏孤
灯,夜战来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身体累倒是其次,最关键的是心累。
“她这种最麻烦,学没学好,复习也没复习好,如果没考上,那就痛苦了。”就连专业课老师在她请假没来
上课的时候都这样说。
她在班上同学中属于第二年长,仅次于老王,所以人人称之“卢姐”。
卢姐低调,从容淡定,天天来得早,走得也早。在她身上,丝毫看不出跟读的感觉,一样的谈笑,一样的争
论,那份气质丝毫看不出来自小城市。
“卢姐,你怎么就想着来读研究生呢?”一次,同学实在忍不住问她。
“一是因为老公;二是因为觉得在那个小地方一辈子就这样过下去,日复一日,没有任何改变,实在没意
思。”卢姐的回答干脆坦然,没有一丝矫揉做作。
卢姐的老公早她一年就读这个学校语言专业的研究生,也是大龄学生,比小他十几好岁的师妹师弟还刻苦勤
奋,担任学院研究生会的主席。听别的同学介绍,卢姐老公中师毕业,几乎教遍了中学的所有科目,在他们那个
地方属于能干一族,但是为了给自己一个更好环境,也为了自己心中一直存着的走出大山的梦,除了就读研究
生,别无选择。老公来了,本来无意再读的卢姐,也只有跟着来了。
“现在就业那么难,万一读了不好找工作怎么办?”同学的这份担心,也是摆在卢姐两口子面前无法逃避的
现实。
“没想那么多,既然走出来了,那就踏实走好每一步了。”卢姐的回答依然坦然,没有很多这个年龄的研究
生常有的那份患得患失。
生活态度往往决定生活状态。网上看到一句话,当你决定好了的时候,其实你已经成功大半。我们很多人的
时间,不是花费在追逐梦想的路上,而是考虑是否去追逐。
地震前的那个冬天,寒冷无比。
除了偶尔在校园图书馆碰见一次卢姐外,卢姐就几乎在课堂上消失了踪影。大家一如平常地上课,老师也一
如既往地讲课,似乎没有任何人过问过十三分之一的缺失,但是我知道,肯定有很多人如我一样对卢姐牵挂着,
对她的这次考试担心着。
考试结束了,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敢询问卢姐考试的情况。直到爽朗笑着的她又一次回到教室,上期末的最
后几堂课。
“卢姐,考得怎么样?”忍不住,还是问了。
“一般吧,和去年差不多,哎,无所谓了,反正尽力了,实在不行,明年再来嘛!”紧接着,又是一阵爽朗
的笑。
命运没有给卢姐第二年再考的机会,因为她的成绩超出了当年录取分数线许多,老天怎么可能折磨一个对生
活如此阳光坦然的人儿呢。
上线后的卢姐比我们更加努力了,因为她必须要补上因为复习而欠下的课堂内容和课后作业。其实还有一个
很重要的原因是,卢姐的老公签下了一所地点偏远的省属高校,而她如果要进去的话,必须有优秀的成绩,同时
还要认真准备他们的公招。
卢姐依然快乐地笑着,笑容里更多的是对生活的感谢,而非对生活的埋怨。仿佛一切都是生活的的必然,她
要做的就是乐观地去面对。
“很想要个孩子,两边父母都催,都说这么大了,还没个孩子。这几年,时间都花在改变环境上了,说实
话,目前的境况,还真不敢要孩子。只想快点安定下来……”
卢姐说这话的时候,脸上有一点转瞬即逝的遗憾。
在老公去那所高校一年之后,卢姐也如愿地进入其中,成为一名扎根边疆的大学老师。
毕业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卢姐。一次因为侄女考大学的原因,咨询过她,她热情地和她老公到学校去跑去
问,一如当年同学的时候。
后来偶尔从网上得知她的消息,她老公到缅甸支教;她在核心期刊发表多篇文章;她端坐在讲台之下,给学
生微型课当评委……
做卢姐的学生一定是幸福的,因为她还保持着这个时代老师逐渐缺乏的真诚、热情和那颗热爱生活的心。
祝福卢姐,好人一生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