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读后感:深刻一瞥
( 本篇字数:1641)

  朱自清先生,字佩弦,是位诗人。但他的诗,读过的人不多,流传的更少。中学生可能只是在《五月卅一日急雨中》读到“佩弦的诗道,‘笑将不复在我们唇上’”。这是1925年,叶圣陶先生给我们传递的信息:朱先生是一位爱国的、有激情的诗人。是的,朱先生是位性情中人,他爱国、爱家、爱学生,具有纯朴、敦厚、热忱的天性,他的诗由此可见一斑了。而当他将一腔诗情诗意倾注于散文之中,就更熠熠生辉了。郁达夫在《现代散文导论》中称道:“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者中,除冰心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了。”这是中肯的评价。

  朱自清散文之美,历来不少读者都赞他辞藻华丽,画 《春》、描《绿》、写《荷塘月色》,简直像一位高超的工笔画师,描绘得五彩缤纷,金碧辉煌……吟咏之间,不觉人在画图中矣!其实,不仅此也,朱先生的散文美如其名,自清,写自己,写得一清如水,所以才长得出美丽的芙蓉了。

  《背影》也是朱先生散文中,动人耀眼的一株芙蓉!它的父子深情,不知多少次地打动过读者。曾有人说这篇文章现在仍选为课文,太陈旧了,那个时代的父子深情,现在的青少年难于理解,并且举例说有学生认为,文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违反了铁路交通规则。这显然是个别学生凭眼下的常识去理解上世纪20年代的铁路交通,钻了牛角尖,感情游离了文章情景的结果。不管哪个时代的父子情深都是可以相通的,举例是特殊的极个别情况,教师说明引导就行了,并不会影响这个学生在真、善、美的感染中回到文章的情景中来。

  父亲买橘子那一幕,正是 《背影》的中心内容:那时候,父亲送我上火车,在失业谋事的百忙中,陪我过了江,进了车站,帮我跟脚夫讲价钱,还给我拣定了座位,嘱我路上小心,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该为儿子做的事情都做完了。儿子也说了“爸爸,你走吧”,可是,父亲尽量想把儿子照顾得更仔细、更妥贴些,于是,发现“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卖橘子的,便说“我买几个橘子去”,这是多么无微不至的父爱啊!再不懂事的儿子,这时也决不会无动于衷的。我当然要自己去,但父亲只想为儿子尽心尽力,当然不答应。我在“只好让他去”的无奈中,深深体味父爱,改变了对父亲又“烦”又“迂”的看法,已经触动了内心深处那柔软的地方。

  文中写道: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

  “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

  作为正油然而生爱父、怜父、惜父情的儿子,我用极其细致的眼,极温暖的心,注视着父亲的一切,整个视野里,整个空间里,只有父亲的身影。

  此时,天地间,似乎只有父子情在涌动,特别是儿子专注的眼神,像是最强的聚光,在长镜头下,捕捉着,记录着父亲的一举一动。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

  这对一位肥胖的老人来说,是在用尽全身的力气,只是为了争取在火车开车前,能爬上月台,去栅栏边给儿子买几个橘子在旅途中吃!不要说是儿子,就是凭我们读者的善良天性,也禁不住感动的泪而眼眶湿润了。

  这时,作者用了一个大大的特写镜头,“我看见他的背影”!那个背影是全部父爱凝聚而成的,是最自然、最朴素、最热切和最真诚的;同时,也是儿子倾注全部感恩的投影,儿子全理解了,全明白了,他将怎样报答父亲啊,他有怎样的千言万语要对父亲说啊,他现在只有捧着一颗赤子之心,热泪盈眶,“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何等的父子情深!真是深刻一瞥的背影,终身难忘的背影!然而,又是一个极其普通的背影,一个“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着的背影”。

  《背影》的整个情感基调是灰暗的,凄凉的,幸而,鲜红的橘子放在紫毛大衣上,添了一抹亮色,这也许是表现了父子情深中相印的心吧。


上一页      返回书目      下一页